給男人一人十五畝桑田,作為自己的財產,不用還給朝廷,可以買賣。
受田的農民每年必須繳納一定數量的租粟、調帛或麻,還必須服徭役和兵役。
地方官吏按品級授給公田,但也要繳稅。
每個州府設監察禦史,掌管監察百官、巡視州縣、糾正刑獄、肅整朝儀等事務。
所有官員每年一小評,標準為卓異、稱職、平常、不稱職四種,考察範圍分為貪、酷、浮躁、不及、老、病、罷、不謹八種。
曆俸三年考滿,若兩次被評為“平常”,官階降一級;兩次被評為“不稱職”,直接革職。
連續三年“稱職”,經保舉後可升一級,凡被評為稱職或卓異者,必須確實符合“無加派、無濫刑、無盜案、無錢糧拖欠、無倉庫虧空銀米,境內民生得所,地方有起色”等條件。
若出現徇私舞弊、結黨營私或弄虛作假、名不副實的情況,受評官員及保舉者一並治罪,以達到“舉一人,務使千萬人知勸;劾一人,務使千萬人知懲”的效果。
創辦學院、大興水利那些,裴昌陵暫時沒有采納,提議雖好,但耗錢,國庫不豐,再好的提議都無法實施,且此時公布,那些老頑固定會抨擊他好大喜功,然後避重就輕地阻礙他的新政。
隻能先緩緩了......
新政一出,整個朝堂為之嘩然。
削藩,大家內心讚成,諸藩王作亂,他們作為京官都活的戰戰兢兢,生怕換了新皇帝後,拿他們出氣,或內帑沒錢了,就來抄家。
給百姓分地,大家無所謂,那些荒地總是要人耕種的,糧食產多了,各地無暴亂,他們也是受益者,大不了等地養肥了,想辦法買過來就行了。
新的考核製度,也在接受範圍內,運作一下,拿個稱職問題不大。
大家無法接受的是第二條,攤丁入畝,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及火耗歸公,這般操作的話,當官還有什麼意思?
一官員站出來說:“陛下,我朝沿用的一直都是高祖皇帝製定的朝綱政令,輕易更改,恐傷國之根本,也是對高祖皇帝的大不敬,望陛下三思。”
裴昌陵:“諸愛卿都是這般想的?”
大家不能明晃晃的說自己的利益被侵害,隻能打著不敬高祖皇帝的名義,勸諫裴昌陵收回旨意。
很多人站出來附議,擺出曆代皇帝各種違背祖製的操作後,造成朝廷動蕩不安的例子,還有人挖空心思的指出新政的種種弊端。
比如削藩後,各藩王若聯合抵抗,又將是一場腥風血雨;田地白白分給百姓,各地的地主豪紳定有怨言,一旦鬧事,後果不堪設想。
新的官員考核製度,若被人加以利用,極易造成冤案。
有人說,大家寒窗苦讀數十年,就是為了光宗耀祖,若當官了還需要和百姓一樣服徭役,如何對得起先祖?
且幾位宰輔、尚書、國公爺年事已高,讓他們去服徭役、兵役,萬一出了事怎麼辦?
總之,實施新政,弊大於利,希望裴昌陵遵循祖訓,收回聖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