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曆者

“講述者”冒充“親曆者”,源於根據“故實”而展開的想象。『言*情*首*發www.Klxsw.com“故實”是這位“講述者”或“親曆者”的觀察對象。因此,“講述者”或“親曆者”更合適的“職務職稱”也許是“觀察者”我似乎曾經置身於千年之前,曾經有過與那些人物的“溝通與交流”(這是一個社會學名詞),我就在他們之間,踉踉蹌蹌地跟著他們、看著他們、品味他們、評價他們,更主要的,觀察他們……

觀察中,我能感覺到大將曹翰血洗江州時,空氣中散發出來的血腥氣;感覺到陽城大捷後,將士們抖動盔甲時,散發出來的濃重的汗臭味;江南和川蜀的深宮,隨風飄過了女人們特有的脂粉香,一直飄蕩到我的書案前。甚至有了幻覺:那個絕世美人小周後竟然投給我一個淺淺盈盈的微笑,而傳說中的花蕊夫人則用一種哀怨憎恨的眼光狠狠地剜了我一眼……

契丹國主耶律德光的狂笑、後晉皇上石敬瑭的歎息、南唐先主李?(音便)臨終前的憂懼、後蜀偽帝孟昶(音廠)立於船頭悲悲慘慘的涕泣、後周大帝柴榮一身戎裝的英武之氣、趙匡胤酒後的黑紅臉膛,也都在我麵前活靈活現。有一次夢裏與老趙相見,他似乎戴了一個鬥笠,正俯身拾起一部掉落的什麼“法典”。我不知天高地厚,走過去拍他的肩膀,卻發現他站起來,轉頭之際忽然凝固成一座石雕,變了模樣,很高大,如雲岡石窟的大佛,帶著一種遙遠的慈悲一言不發。夢中的我有點驚愕……

東京汴梁、南唐金陵、西蜀成都,遠在草原帝國大大小小的聚邑,暮色中老鴰的刺耳鳴叫,以及夕陽西下之後,夜色來臨,城市由嘈雜歸於寂靜,深邃而又蒼涼的星空下,更夫的慵困、哨兵的警覺,這一切,我都“曆曆在目”。契丹國的那些漢子,在鎮子裏散落著的穹頂帳篷前,圍著篝火,用刀子切割烤羊的場景,在我眼裏呈現為一幕幕絢爛多彩的舞台劇,定格時,則像一幅幅濃麗的油畫;那羊肉,很香,很筋道……

敲擊鍵盤時,我觀察著五代到大宋之際的一個個名將。

投降契丹的楊光遠似乎很厲害(我感覺他不僅是個禿子,還是個胖子),但後晉大將李守貞比他更厲害(我感覺他似乎精瘦),後來的後漢大將郭威又比李守貞厲害(郭威似乎是個大個子)。李守貞用“長連城”(城外城)圍死了楊光遠;郭威依樣畫葫蘆,也用城外築城的法子圍死了李守貞。後唐大將張敬達,卻沒有用“長連城”圍死石敬瑭;而趙匡胤,這位千古一帝,也沒有用“長連城”圍死僻居河東的小小北漢太原城。在這幾場城外城的圍剿中,我眼中的畫麵就像幾萬人的挖河工地那麼壯觀……

趙匡胤部下有一位福將,他就是傳說中的黨進黨太尉。後來的文人墨客把他糟踐成一個吃貨,妖魔化一如韓複榘,有些傳統的相聲段子也在講“黨進黨太尉”的“糗事”。其實黨進卻是一員猛將,曾將傳說中的楊老令公打得屁滾尿流。而楊老令公躲藏到太原城壕的深草叢中之後,我甚至從草隙中看到他驚恐的雙眼,我還疑心他是不是崴了一隻腳。寫到此處,感覺楊老令公也似乎狠狠地瞪了我一眼。這事讓我想起民間傳說:羅貫中寫《三國演義》,寫到關二爺護送皇嫂過五關斬六將,試圖要歪寫淫色情節時,忽然飛來一片青龍偃月刀架在他脖子上。老羅知是關二爺顯靈,忙道:“關二爺刀下留情!”此時隻聽房間內燭光下,響起一個聲音:“羅先生筆下留情!”於是,有了關二爺不進內室,秉燭讀《春秋》的段子。我以後可以用其他方式說說楊老令公……

武事之外,還有文事。“趙匡胤時代”跟道義相關的故實,會在“觀察者”眼裏,以一種更有意思的模式展開。在這一篇前言裏,我不想占據更多篇幅,讀者如果願意,會看到大約上百個文人故實,很多,都值得浮一大白。

五代之際,中國曆史是一個模樣,大宋之後,中國曆史是另一個模樣。這些,都與這類道義故實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