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0章 鹹陽落日的一抹蒼涼 (1)(3 / 3)

陳勝已死的消息終於被證實,項梁認為,天下義軍不能無首,於是就召集手下的幾位梟雄共商大計。

在秦二世二年六月召開的這個會議,就是著名的薛城會議,意義極大。在會上,項梁接受了謀士範增的建議,立已故楚懷王的孫子心,為新的楚懷王。這孩子在秦末的情況相當狼狽,曾流落民間,成了放羊娃。

立楚懷王的意義在於,填補了陳勝死後群龍無首的空白,使各路人馬有一個名義上的共同領袖。這樣子,有助於凝聚起義力量,不至於被章邯各個擊破。

新立的楚懷王,隻是個光鮮的品牌,而手握重兵的項梁,才是義軍實質上的盟主。

理順了領導體係之後,大家達成共識,要協調行動,集中力量消滅章邯這頭猛虎,否則哪一家都難逃陳勝的厄運。

會後,經過調整後的起義軍,立刻顯示出了空前的打擊力。從秦二世二年的七月起,全國起義再掀高潮。

此時的形勢,對義軍來說還是蠻嚴峻的。章邯消滅了陳勝之後,繼續北進,進剿其他義軍。當初,陳勝的部將周市擁立了魏王咎,現在章邯軍就在臨濟(今河南封丘東)圍住了這位魏王。

周市跑到齊王田儋那兒去求援,田儋急忙率軍去救,結果都被章邯殺死在臨濟城下。魏王咎看看無望,也自殺了。

田儋的弟弟田榮收攏殘兵,倉皇逃至東阿(今山東陽穀東北),被章邯軍死死困住。

這個局麵如果發展下去,各路義軍的結局將很不妙,極有可能被章邯逐個吃掉。

這年七月間,項梁軍剛剛冒雨攻破亢父(今山東濟寧境內),就接到了田榮的告急。

義軍的新領袖項梁,開始發揮扭轉曆史的作用了。此時陰霾連月不開,項梁帶領江東子弟兵長驅四百裏,大敗章邯軍於東阿城下,打破了章邯不可戰勝的神話!

緊接著,項羽與劉邦各領一軍,追蹤撤退的章邯軍,在城陽(今山東菏澤東北)與濮陽(今屬河南)以東,兩次大敗章邯。章邯收攏殘兵,退入濮陽,引黃河水繞城自保。

項羽、劉邦見濮陽成了個水城,不好攻,就掉頭去攻定陶(今屬山東)。但定陶也沒能攻下,於是轉攻雝丘(今河南杞縣)。最後終於得手,斬殺了李斯的兒子——三川郡守李由。

而項梁在東阿大捷後,也率大軍西進,來到定陶,再次大破秦軍。

起義軍連戰皆捷,章邯灰頭土臉,天下的形勢眼看又要翻轉過來了。

曆史往往就在這種關頭,考驗一個統帥人物的謀略與城府。項梁成了義軍盟主後,戰績輝煌,不免就露出了短處來,“益輕敵,有驕色”。他的子弟兵,也日漸怠惰。

秦二世在這個時候反倒是很清醒,知道章邯在這時候絕對敗不得,於是加緊給章邯增兵。九月,章邯得了援兵,就在一個大雨滂沱之夜突襲定陶,打得義軍猝不及防。住在定陶城內的項梁,也在睡夢中被糊裏糊塗地殺死了。

起義軍遭此重挫,不得不調整戰略,項羽、劉邦和呂臣分別率軍東撤,退守彭城,並把楚懷王也接到了彭城。

楚懷王到彭城後,接過了義軍的領導權,部署各軍準備與章邯來一場惡鬥。

可是,聰明的章邯在此時犯了一個大錯誤,竟然以為“楚地兵不足慮”,轉而渡河,去攻擊趙王了。

這是秦帝國回光返照時期一個最大的失誤。章邯殺了項梁,從戰場態勢和心理上,對義軍都是致命的打擊,如果乘勝追擊,天下形勢則難以預料。可惜鬼使神差,他揮軍北上,放過了強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