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5章 統一戰爭在兩條戰線上同時開始 (2)(2 / 2)

地怎麼能生毛?不詳。古人就這樣神神怪怪的。

可是這民謠傳著傳著就走了樣,變成了:“趙國何號?秦國何笑?有木生子,盜國盜寶。”

這就是古代的讖語。什麼叫“有木生子”?意思就是“李”字。這不是說,現在要出一個姓李的竊國大盜了嗎?

末世裏,謠言也傳得快。街市上老人也唱,孩子也唱,酒樓茶肆裏的閑人們也在議論。

姓李的奸賊,是誰呢?

這個經過刻意加工的民謠,是從趙王宮裏傳出來的。不用說,又是王太後與郭開一夥在製造輿論。

李牧是國家長城,貿然加害會有很大的政治風險,郭開一夥就隻能從造謠下手,先搞臭了你再說。

果然,民謠漸漸成了有鼻子有眼的流言,說秦國許諾李牧為相,李牧即將叛趙……

等到嬴政十八年,王翦率軍與李牧相持時,秦國隱蔽戰線幾年來取得的戰果,就開始發揮決定性的作用了。

秦軍正麵戰場上的統帥王翦,也特別予以配合。他寫了一封信給李牧,表示了對李牧的敬慕,並透露出和解之意。

李牧感到奇怪,但王翦之名如雷貫耳,也許是出於英雄相惜吧,李牧也回書一封,表示隻要秦軍如能稍作後退,則和談有望。

然後,雙方又各有一通書信來往,商談此事。

秦國的臥底此時發揮出了高效率的能量,這個情報,立刻傳到了郭開那裏,郭開當然也就立刻彙報給了趙幽繆王,說李牧有陣前倒戈的可能,正在與王翦書信往來。

可以想象,這個情報在趙王宮裏引起了什麼樣的震動!

主帥要叛國,這不是天要塌了嗎?趙王驚恐異常,連忙派人前去暗訪,得到的彙報是“情況屬實”。

趙王連忙下了一道諭旨:撤去李牧、司馬尚將軍職務,由趙蔥和顏聚接替。

趙幽繆王的這一舉動,無疑加速了六國敗亡的進程,因這時李牧豈止是趙國一國的長城,簡直可以說是山東各國唯一的長城。

能遏製住秦軍攻勢的,唯此一人。

個人的力量,有時會短暫地超過曆史的力量,李牧就是明顯的一例。

但最終,還是有雄圖大略的一方能占上風。唯其有雄圖大略,它才能想盡辦法取勝。而沒有自覺意識的一方,由於不思進取,自然是破綻百出,即使是有一兩個英雄人物,也要被逆向淘汰機製給淘汰掉。

可憐李牧,一生英雄蓋世,結局卻是以叛國罪被收繳兵符。《史記》上說:“李牧不受命,趙使人微(秘密)捕得李牧,斬之。”

李牧抗命,顯然是知道趙國的國運係於自己一身,一放手,趙國就完了。可是,這個國家的主人不這麼想。

李牧糊裏糊塗地死了,秦國就這樣如願換掉了趙軍的主帥。王翦便不再客氣,率軍鋪天蓋地地殺向邯鄲。新換上去的趙軍主將完全不能抵擋,軍隊一觸即潰,趙蔥被殺,顏聚被俘。不到三個月,秦軍即拿下邯鄲,蕩平了趙國全境。

趙王遷,當然也就成了秦軍的俘虜。

王翦大功告成,在派使者向鹹陽報捷時,順帶請求北攻燕國,可是嬴政讓他慢一點兒。

32歲的秦國君王,要親自到童年時代的故城去看看。

獵獵王旗,轔轔戰車,簇擁著嬴政踏上了邯鄲故地。

在城郊,舉行了盛大的獻俘儀式。趙王遷跪在階前,頭頂降書。

嬴政輕蔑地看了看,饒恕了這個“兄弟之國”的可憐蟲。趙王遷後來被流放到蜀地房陵,居一石室之中,終日惆悵,不久就滿懷憂憤而死。

司馬遷極度鄙視這個亡國之君,在《史記》上特地注明一筆:“趙王遷,其母倡也。”如果翻譯成現代漢語,意思就是說,這是個婊子養的。

在邯鄲,不知嬴政勾起了心中什麼樣的回憶。他下令:凡是當年與他母親家有仇的,全部坑殺。

這不是一個君王的報複,而是一個平民的複仇。隻可惜,母親趙姬也恰恰就在這個時候“崩”掉了,沒能享受到兒子複仇的快感。

漳水滔滔,看盡了這人世的滄桑。

嬴政在叢台之上,心裏在算著一個最簡單的算術:趙國滅亡,六國又倒掉了一個。

前太子嘉僥幸沒被俘,與王室脫逃人員數百人,一路跑到了趙國北方邊境的代地(今河北蔚縣),收攏陸續逃來的趙人,自立為代王,依附於燕國。等到後來秦滅燕之後,順便也就滅了這個微型的代國。太子嘉走投無路,自殺了。趙國的餘脈,就此斷掉了。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這不是一句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