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的秘密人員找到郭開,就是一個目的:務使趙國無大將。郭開這個家夥,果然也就做到了。
秦軍誌在滅趙,趙悼襄王也看出危機來了,想起用廉頗,就派了使者去大梁探探情況。
廉頗是何等人物?他一眼就看穿了使者的來意,擺下宴席款待。在宴席上,老將軍狼吞虎咽,胃口甚好。據司馬遷說,是“一飯鬥米,肉十斤”。
用完了飯,廉頗又將使者帶到廣場,要叫使者看看他的身手。廉頗躍馬橫戈,馳騁如飛,接下來又表演了一套精湛的馬上武藝,這才跳下馬來,麵色不改,朗聲笑道:“望先生多多拜上大王,臣尚有餘勇,亟待報效!”說完,老將軍忍不住流下淚來。
廉頗所做的這一切,都是給使者看的,他念念於茲的,是趙國的安危。
可是這使者回報趙王時,卻說:“廉頗將軍年事雖高,飯量倒還不小,隻是同臣坐了不一會兒,就去了三趟廁所。”
趙王一聽,心中哀歎:壞了,廉頗確實老得不中用了。一飯三矢,打一仗還不得十回八回,那還能打什麼仗?
這使者為何說謊呢?
凡事不可理喻者,其中都有貓膩。古今中外,這道理是一樣的。
話說那秦國特工頡辱攜帶了500斤黃金進了邯鄲,送給郭開100斤,郭開拿出來20斤給了去探訪廉頗的使者,請使者複命時說假話。這事,最後就成了這個模樣。
認真說來,大敵當前,個人前程最可憂慮的,就是郭開這種高位者。可是,國運危亡也擋不住他們對眼前小利的熱衷,至於血流遍地、家破人亡的後果,在沒發生之前,就隨他去。
像廉頗這樣的老將,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隨後就有楚王暗中派了使者去邀請他入楚。廉頗一開始還想聽聽邯鄲方麵的消息,後來得知事情真相,不由長歎一聲,隻好去了楚國。楚王任命廉頗為上將,但老將軍總覺得不對勁兒,看著楚國的軍旗和穿楚國軍裝的將士,總覺得陌生。
故土之思,難棄難離。他歎道:“我做夢都還想著指揮趙國將士啊!”最終,還是鬱鬱而死。
趙國是出將星的地方,如果不是政治上的問題,就趙國名將給秦國製造的麻煩來說,統一大業能不能由嬴政完成,還真是個問題。
老將廉頗,留下有關他的一個千古成語“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淒然地走了。
厄運又在等待著下一位趙國名將李牧。
李牧與廉頗不同。廉頗確實是失寵了,李牧卻正當紅。如何除去李牧,秦國的臥底們很費了一番工夫。
我們來想想:這“封建統治者”,誰對他們來說最親?是人民?笑話!是能幹的文武大臣?也不一定。正確的答案是:老婆!
按著這個思路,秦國的臥底,就把關係發展到了悼襄王的王後那裏。
這位王後,來路有點特別,她早先是邯鄲街頭的站街女。這不是有意損她,《史記》和《列女傳》裏都這麼說。
她在當王後之前,是嫁過人的,因偷情而把整個宗族鬧得不亦樂乎,當了寡婦後,再沒人敢娶,就這麼去做了站街女。
站街女也有野百合花,這位未來的王後就是天生麗質,不知是在什麼場合被悼襄王給看上了,迎回了後宮。
由於這事太不符合禮法,所以朝野都不讚成,其中反對最力的就是李牧。而郭開卻很讚成,並由這件事而得寵。
這位通過婚姻改變了命運的站街女,運氣很好,不久就給趙王生了個兒子——趙遷,她“母以子貴”,名正言順地當了王後。
一旦坐穩了位子,前站街女要進行政治複仇了。她原本對李牧就滿腔怒火,後來又收了郭開轉送的秦國珠寶,當然要對悼襄王吹枕頭風:這個李牧要拿掉才好!
悼襄王就是再笨也知道,趙國的國寶也就李牧這麼一位了,所以他對王後的讒言一開始不怎麼在乎。
秦國通過“行間”除掉李牧的最後成功,是與趙國高層的變動攪和在一起的。
等到王後的兒子遷長大了,原先的太子嘉就太礙眼了。王後陰謀廢長立幼,郭開自然樂於從旁協助。悼襄王禁不起軟磨硬纏,隻好廢掉了太子嘉,立公子遷為太子,讓郭開做新太子的老師。
嬴政十一年秦軍攻趙,一口氣攻下了閼與、鄴等九城。趙悼襄王本來就臥病在床,經此打擊,一口氣喘不上來,死了。
新太子遷繼位,是為趙幽繆王。他的老媽,也就是邯鄲站街女,現在成了王太後。郭開有功於這母子倆,理所當然地升任了丞相。
趙幽繆王上台的第五年,也就是嬴政十六年,魏、韓兩國都獻地給秦以求自保,趙國在秦國兵鋒麵前首當其衝。偏巧在這一年,趙國又發生了大地震。
天災、外敵,兩大因素搞得趙國百姓惶惶不安,民間就有民謠傳唱出來,說:“趙為號(號哭),秦為笑。以為不信,視地之生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