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千古一帝的幽靈推手——韓非 (1)(2 / 2)

一顆政治巨星就這樣隕滅了。可是他的影響還在,還得勞駕秦王嬴政下一番工夫來清理。

呂不韋死後,他的數千賓客感念舊主人,偷偷把他葬在洛陽北邙山下。這就是著名的“竊葬”事件。

嬴政發怒了,難道還有拿死人壓活人的?你們感念他,就等於說我不對。於是,嬴政又有一道諭令下來:

呂氏舍人凡是去哭喪的,三晉人逐回老家去;秦人六百石以上爵位者,奪爵、流放;五百石以下未參加哭喪者,流放,但不奪爵。

這道命令一下,算是把呂氏集團完全摧毀。據考證,呂氏的這些舍人,全都被遷到了蜀地的房陵(今屬湖北十堰)。

耐人尋味的是,幾乎就在同時,原先被流放到房陵的嫪毐門客四千餘家,卻被允許從蜀地遷回老家去。嬴政的這一措置,也許是為了安撫母親,也許是為了凸顯打擊呂氏的力度,讓人感覺這個年輕君主在想些什麼,不是那麼好琢磨的。

就在對呂不韋不斷懲罰的這幾年,秦國實施了400年的客卿政策突然發生了大的改變。嬴政下了一道《逐客令》,在境內大肆清查,凡是外來賓客全部限期離境。天下的人都知道,自秦穆公發布《求賢令》之後,來自山東六國的客卿,為秦的擴張事業立下赫赫功勞。嬴政不會是個不了解曆史的人,那麼,是什麼原因使他出此極端之策的呢?

事起一件匪夷所思的間諜案。

千古一帝的幽靈推手——韓非

《逐客令》下得很突然。事情的始末是:有一個韓國人,名字叫鄭國(這名兒很怪異),他來到秦國,知道秦王好大喜功,就向秦王提出建議,可修建一條大渠,引涇水入洛水。

渠長300裏,對秦國的農業大有好處,但工程十分浩大。

後來這樁案件暴露了,鄭國確實是個傑出的“水工”(水利工程師),但也是韓王派來的奸細,之所以給秦國出了這麼一個好主意,是想以修渠來消耗秦國的國力,免得秦國向東拓展得太快。

天下的局麵到了這會兒,誰都看出來了,六國亡於秦,也就幾年十幾年內的事。但是,諸侯們錦衣玉食慣了,誰也不想亡國了怎麼辦,能享受一天算一天,所以把這種修渠的主意也拿來實施。要是能多維持一天現狀,那也好。

這個修渠“疲秦”的陰謀一暴露,立刻引起了王室與貴族老秦人的憤怒。多少年來,高官讓客卿們做著,老秦人反而下降為二等國民。這下子可找到一個出氣口,輿論頓時沸騰,要求驅逐所有的外來賓客,因為他們都有間諜嫌疑。

這種情緒,掩蓋了一個事實,就是客卿們雖不是秦人,很難有“祖國榮譽觀”,但他們到秦國來,是為了施展個人抱負的,秦國給他們提供了舞台,他們就能演出得很精彩,最終受益的還是秦國。從秦穆公起,凡是秦國有為的君主,都能堅決抵製地域觀念。

因此,以地域觀念來排外,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很落伍的見解。這種流弊,至今也還未能絕跡,本土與外來戶孰優孰劣之爭,在某些地方,還是頗有市場的。

秦王嬴政本不是昏聵之主,但當他看到呂不韋的勢力遍布朝中,也很感不安。尤其想到在呂不韋當政時期,外來者大批入秦,投到呂氏門下或占據政壇要津,這會不會潛藏著顛覆的危險?於是,他順應輿論,斷然下了《逐客令》。

逐客,是為了對付呂不韋的,所謂“修渠行間(借修渠搞間諜活動)”隻是一個由頭,總不能直接說逐客就是為了鏟除前“仲父”的勢力吧?

君主的意見就是法令,逐客進行得相當徹底,沒有任何通融。包括很受嬴政器重的李斯,也在被逐之列。

李斯已經打起行囊離開鹹陽,走到五十裏外的驪邑了,想想心有不甘,就給秦王寫了一封奏章,要阻止秦王自毀長城。

這篇奏章就是著名的論辯雄文《諫逐客書》。

李斯的才華是過人的,他的這篇文章,留下了千古美名,後世還收入了《古文觀止》,成了學子作文的普及讀物。

這文章滔滔雄辯,用事實說話、用推導法說話、用歸謬法說話,環環進逼。

他先用穆公重用百裏奚與蹇叔、孝公重用商鞅、惠文王重用張儀、昭襄王重用範雎的實例,證明這四世君王重用客卿都沒有錯兒,遂使秦國由弱至強,成就帝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