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千古一帝的幽靈推手——韓非 (2)(1 / 2)

接著再說,假如大王您隻用秦國國貨,那麼您就沒法兒享用六國的珠玉寶貝、名劍駿馬,乃至鄭衛美女了,對這些好東西隻有眼饞的份兒。即便鄭衛的流行歌曲也甭聽了,隻能重新拍著大腿 、敲秦國的瓦罐兒。

然後李斯用了一句“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這樣的宏大語言,逼秦王向真理低頭。又把秦王逐客比喻成借兵給敵國、送糧給盜賊,而後疾呼“物不產於秦,可寶者多;士不產於秦,而願忠者眾”。

——大王啊,您這樣逐客以資敵國,不是亡國的搞法嗎?

上書時,李斯已在被逐的途中,這些話即使不說,也是被逐,所以他豁出去危言聳聽了。

一番激烈的言辭,特別是“士不產於秦,而願忠者眾”這句,把嬴政給雷到了。

上書的結果是,嬴政立刻撤銷了《逐客令》,派人把李斯追回,官複原職,應該說更為倚重了。

嬴政明白了,過河的時候不能拆橋,拉磨的時候不能殺驢。於是他對六國來的賓客更加客氣,甚至對其中的傲慢者,也能做到忍氣吞聲。

且慢讚美他“禮賢下士”,有這樣克製力的雄主,一旦爆發出相反的力量,那也是很可怕的。不過這是後話。

既然秦王求賢如渴,六國名士當然就趨之若鶩。其中,有一位軍事天才不可不表,那就是尉繚。

尉繚的本名,其實就叫“繚”,魏國大梁人,早在嬴政十一年就來到秦國了。他給嬴政獻計說:“若想成大業,就得趁眼下諸侯對秦畢恭畢敬之時,逐一滅之。臣恐諸侯一旦聯手抗秦,秦即失機,會像智伯、夫差、齊閔王那樣敗亡。希望大王不要小摳,拿財富去賄賂各國權臣,總共也就損耗30萬金吧,即可把六國統統吃進。”

這個主意以前李斯也出過,隻是因嫪毐案發給耽誤了。此次尉繚提出,李斯馬上附和,嬴政也就立刻采納。

從這時候的秦王看,他對賓客的態度,一律是“你們太有才了”。為向賓客表示誠意,他對尉繚親如兄弟,甚至把自己的飲食、服飾水準降到與尉繚相同,對尉繚持平等之禮。

這還了得!

李斯看不出什麼來,隻是為客卿地位之高而沾沾自喜。可是尉繚更聰明一點,他覺得君王作秀做到這個程度,就不可不警惕了。這嬴政,在尉繚眼中,不僅長相不好,還有虎狼之心,事業還沒成呢,當然容易做到禮賢下士,可一旦得誌,還不得吃人!

於是他斷言:“誠使秦王得誌於天下,天下人皆為虜矣。不可與久遊。”也就是說,秦王得到天下後,還不知要怎麼折騰老百姓呢,哪能長期在他跟前晃悠!

主意一定,尉繚就想一跑了之。秦王發現了這個動向,連忙委以重任,極力挽留。給尉繚的任命是“國尉”,即秦國的最高軍事長官,因此後人才叫他“尉繚”。至於尉繚的武功事跡,史書記載很少,他後來的結局也不大清楚,估計最後還是跑掉了。

他給後世留下兵書一部,就是《尉繚子》,也相當有名。

嬴政清理了內部對王權構成威脅的政治集團,身邊又有了李斯、尉繚兩位文武之才,就開始對外發力了,對東方六國兼施文武兩手。文的一手,是大量派出臥底,去六國遊說、賄賂、收買代理人;武的一手,就是先解決韓國。

韓國在六國中最弱,其間僅有十多年因為用了法家申不害為相,一度強大。而到了現在,它疲弱得連賄賂秦國的財力都沒有了,隻好高價銷售本國美女,換來黃金賄賂秦國。六國諸侯中哪家也買不起這天價美女,隻有秦國能出得起錢。於是,事情就有了一個幽默的循環——秦國把黃金給韓國,買回美女;韓國收了黃金,再用來賄賂秦國。這就等於秦國經過一輪交易,白得了美女。

韓國的這個國策如此之蠢,以致成了天下的笑柄,後來不得不停止了。

嬴政首先攻打韓國,有一個堂皇的理由:要韓國把韓非給送來。在攻韓國的同時,也向趙國示威,秦將桓齮攻下趙國的平陽、武城,殺了趙將扈輒,斬首10萬。

這可嚇壞了韓王安,他一向對韓非子不大感冒,現在見秦軍氣勢洶洶而來,不過就是索要一個學者,連忙答應。於是,韓非就在嬴政十三年來到了秦國。

這個韓非,對秦國後來成為超級大帝國的貢獻可是不小。他是韓國的宗室,是一位公子,大概屬於旁枝的吧,所以沒有什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