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英國要退出這場戰爭?聯邦軍隊付出巨大代價幫助英國複國,難道等來的就是這個回報?英國怎麼了?丘吉爾怎麼了?誰能告訴我?馬歇爾,請你立刻召回艾克,我要了解究竟發生了什麼?讓事情變得如此糟糕!另外,馬歇爾將軍,我需要你立刻去英國與丘吉爾當麵會談!”
這是一種可恥的背叛,也是更加無恥的訛詐,羅斯福的憤怒不言而喻。
其實,鑒於戰局的複雜性,羅斯福以及美國總參謀部也製定了一係列計劃。巨大的消耗已經讓美國也感到困難,原定迅速結束歐洲戰事的計劃,在總參謀部的策劃下也出現了兩個方向:一,繼續強度戰爭,直至摧毀德軍占領德國,然後再麵對中國咄咄逼人的腳步。二,在歐洲取得重大勝利後,立刻降低戰爭強度,讓英法、俄繼續維持戰爭,美國則在修整中吸收來自歐洲的資本以及市場份額,全力與中國爭奪國際市場,遏製中國的經濟、軍事發展速度,平衡未來可能出現的危機。
攻克意大利、英國後,美英聯軍已經對法國南部地區形成三麵合圍之勢,羅斯福相信,再經過一個月的高強度戰爭,一定能收複法國南部地區,與此同時德軍在東歐的軍事行動也會受到俄國反擊力量的巨大打擊,屆時更有利於美國的第二條計劃將能夠得到實施,疲憊不堪的美國也可以得到修整。
然而。複國之後地丘吉爾忽然要撤出戰爭,這不僅對對美軍的背叛,更是逼迫美軍為維護勝利成果,不得不全力將歐洲戰事繼續下去。同時。甚至深陷戰場的美國不僅無法與中國爭奪市場,還要因戰爭的原因幫助英國進行重建,以圖就近對戰場進行補給。
這其實也等於丘吉爾生生從羅斯福手中搶奪了原屬美國地修整發展時間,羅斯福想不憤怒都困難。
艾森豪威爾在羅斯福的緊急召喚中回到的美國。不過,作為親曆收複英國本土之戰將軍,他對英國平民、以及基礎設施的傷亡、毀壞程度了解非常深刻,其回國後麵對羅斯福地問話以及丘吉爾局部撤出戰場的要去,也顯得極為無奈。
“總統閣下,其實英國從人口基礎、經濟基礎、工業基礎都已經在這場戰爭中被摧毀,從軍事角度描述,英國已經進入無兵可征、無補給可供給的地步,我們替丘吉爾收回的隻是一片廢墟,英國人做出如此選擇也無可厚非!”
艾森豪威爾如此向羅斯福開解著。然而。向來溫文爾雅的羅斯福卻依舊表現著他的憤怒。
“無可厚非?難道聯邦政府為了歐洲戰爭也陷入了財政、物資危機,並且犧牲了大量士兵,難道聯邦政府反而錯了麼?還有。英國人雖然淒慘,但比俄國更淒慘麼。英國至少還有我們大量物資、武器攻擊,斯大l卻在進行遊擊戰爭!我真難以相信,堅持要作戰到底的丘吉爾會做出如此決定。這是極端自私的背叛,對聯邦政府對聯軍、對這場戰爭的無恥背叛。”
很少見羅斯福如此憤怒,艾森豪威爾一時之間無法回答,艾森豪威爾雖然親眼目睹英國的慘狀,卻也比較讚同羅斯福所說,更何況作為一名聯邦軍人,他也必須從美國聯邦政府地角度考慮問題。
一個星期之後,馬歇爾從英國飛回,不過,卻沒有帶回多少好消息。英國在丘吉爾指揮下,依舊表示以局部參戰的方式協同美軍作戰。並且,駐澳洲軍隊以及大西洋艦隊和大量商船,也開始按預定計劃滿載工業設備、糧食等物資向本土撤離。
“總統閣下,戰爭進行到現在,麵對德軍其實就差最後一擊,我們已經沒有選擇。戰爭的焦點依舊是歐洲,如果我們能一舉突破德軍在法國地防線,讓戴高樂將軍回到本土取代貝當政府,在讓麥克阿瑟與斯大l以及布魯赫爾協同作戰,在東歐取得一場決定性的勝利,那麼英軍局部撤離後地損失將會被挽回!至於澳洲,相信在尼米茲海軍艦隊的配合下,美澳聯軍應該可以支撐澳洲戰局。”
馬歇爾回國之後對羅斯福如此建議著。
以前美國是在幫助英法的前提下,被德軍凶猛攻勢以及中國地搖擺不定逼迫的沒有退路,而現在美國卻幾乎被自己的盟友逼迫的沒有退路,這實在是不能不讓羅斯福、馬歇爾等人感到極度鬱悶。但正如馬歇爾所說,美軍不能因為英國的原因給德軍喘息之機會,否則不僅所有成果都可能會失去,更可能會等來中國這一軍事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