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這麼辦吧!德國我並不擔心,最擔心的還是中國。最遲到九月,我必須看到法國南部已經完全掌握在聯軍手中,最好俄國也能將德軍趕出東歐,這樣,未來麵對與中國的可能一戰,我們才不會兩麵受敵更有把握!至於澳洲,如果實在不行,我們可以讓中國接管澳洲,借此部分抵消中國方麵對我們的敵視,同時也能讓中日因為利益關係而產生矛盾,防止中國加入日德同盟,為我們贏取時間。”
其實,更重要的一點羅斯福沒說。丘吉爾讓美軍托管澳洲,卻要保有所有礦產,這擺明就是拿美國人做炮灰,羅斯福不甘心被如此利用,再兼其對丘吉爾背信棄義的不滿以及美國連番高強度消耗作戰導致的財政困難,羅斯福竟然在澳洲的未來上實行了與當初張伯倫在歐洲推行的綏靖政策,這實在是出乎所有人包括訛詐者丘吉爾的意料。
5月,美德雙方在奧地利邊境、法國南部與西班牙邊境、東南部與意大利邊界以及英吉利海峽進行一場更加慘烈的大戰。其中德軍大約180萬、奧地利軍20萬、法貝當傀儡軍70萬,而美軍一方以美軍為主,集合巴西、加拿大以及非洲部分軍隊和原歐洲各流亡軍隊總計約350萬。
這場雙方參戰部隊總計約620萬之眾的大戰,美軍一方占據著兵員優勢和極大的空中優勢、裝甲數量也超過德軍6倍有餘,然而德軍依托長時間建立起來的堅固防禦陣地,對美軍進行頑強阻擊。隨著戰爭的慘烈進行,五月中旬雙方各條戰線死亡人數總計竟然達到40餘萬,其中尤以奧地利邊境為最。
羅斯福命令艾森豪威爾迅速取得法國南部,然而德軍已經在法國南部布下重兵,強攻必然會使美軍傷亡慘重。因此艾森豪威爾接受命令之後立刻做出兩手準備:一是由海軍艦隊強攻丹麥、波羅的海海域或比利時、荷蘭沿岸,直接對德國西北部防線發起威脅,逼迫德軍不得不向北部調兵;二,直接在南部強攻,不過,艾森豪威爾在第一階段戰爭中,選擇以最接近德國本土的奧地利作為突破點,給德軍造成聯軍準備直接進攻德國的假象,以調動德軍駐法兵力。
艾森豪威爾審時度勢最終選擇了第二種方案,在英國大西洋艦隊答應騷擾波羅的海德軍防禦時,艾森豪威爾迅速向意大利北部增兵,隨後對奧地利發起大規模進攻。
戰役一開始,美軍就在強大的空中支援下,向奧地利境內推進超過20公裏,給德奧聯軍造成空前壓力。德奧聯軍拚死反擊,然而美軍在艾森豪威爾指揮下爭鋒相對,不斷加大對德奧聯軍的攻擊強度,從法國東部戰線、南部戰線不斷“抽調兵力”向奧地利境內推進。
五月中旬,隨著美軍推進至奧地利中部地區,德軍參謀部根據各條情報和推理,終於一致認為美軍準備以法國南部牽製德軍,而在奧地利地區向德軍心髒進行突破,隨後德軍也開始自德北部、法國南部陣線抽調精銳對奧地利戰局進行增援。
下旬,當所有時機成熟後,對法國南部的戰役總攻終於打響,60萬美軍在巴頓指揮下,忽然自意法邊境對德實施大規模突襲,法西邊境美軍以及英吉利海峽美軍艦隊也同時極力對德軍實施突襲,使之無法對其他地區實施增援,更為嚴重的是攻擊奧地利的美軍也在留下牽製軍隊後揮師西進,對法意邊境德軍實施側後迂回。
6月中旬,法意邊境德軍崩潰,法國南部所有德軍陷於被美軍包圍境地,德軍參謀部為保存實力,不得不命令法國南部德軍向法國北部撤退。7月初,法國南部被美軍收複,戴高樂“自由法國”軍隊進入本土擴充兵力。
與此同時,曼施坦因退入保加利亞,俄羅斯境內德軍在斯大l、布留赫爾以及本土極大的防禦壓力下,開始放棄俄東北部於伏爾加河西部主要城市收縮兵力。可以說,至此艾森豪威爾已經達到其此戰之目的,不過此戰的後遺症也很明顯,不僅讓美軍傷亡人數超過40萬,還因巨大的後勤以及國內經濟壓力,迫使美軍在修整之前再也無法進行揮金如土的高強度戰爭。
在這種情勢之下,對於澳洲,馬歇爾根據羅斯福的意見,一手策劃了一場讓吳克感到極為詫異的政治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