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即便羅斯福覺得美國還沒有恢複元氣,也沒能將自己的戰鬥潛能完全發揮出來,卻也不得不配合英、俄進行一場大規模登陸作戰。中國一直拒絕參戰,斯大林格勒險峻的形式,決定了聯軍沒有更多時間準備。
為此,羅斯福、丘吉爾為防止德軍自西線抽掉兵力,還準備了總計50萬兵力、4000多架飛機、3000輛坦克,針對英國本土以及法國地第二波戰役準備。
美軍此次攻擊,給石原以及整個日軍參謀部發出了一個強烈的警告信息。整個日軍參謀部都不得不承認,在戰局形式大好的情況下,日本的戰線過於漫長,戰略鋪開太大,已經處處都是弱點。任何一點變故都可能將整個日軍所有優勢全部摧毀。
此時,原本極力反對石原將北亞與中國進行交換的一些日軍將領,在事實麵前也不得不承認南亞、北亞,以日軍現有陸軍實力確實難以支撐如此巨大、漫長的戰線。不過,包括彬山元在內的,一些日本將領對北亞有著不可割舍的情緒在內。
對於日本來說,北亞地區距離日本本土最近,對日本來說最方便不過,然而,開發遠東至少需要十年時間以及大量人力物力,這是目前日本國情根本不能允許的。相對立刻就能對日本進行各種戰略物資補充,並且物產、礦產資源極為豐富、擁有大量勞動力且戰略地位更為重要的南亞地區來說,在南北亞的取舍上,即便彬山元等人再不願意割舍,南亞也是唯一的選擇。
日本政府需要南亞物產維持崩潰的財政、軍隊需要南亞的礦產、糧食、油料維持戰爭消耗。同時、美英聯軍所擁有的飛機、裝甲數量對日本刺激太大,日軍參謀部不由的計算起雙方之間的差距,結果他們頹然發現,如果美英聯軍全力進攻日軍,放棄南亞、放棄中國的支持,其實等於放棄整個戰爭,而保有北亞等於大量日本軍隊必須在北亞過至少十年的原始生活。
北亞已經是日本軍隊的包袱,而中國則是日本軍隊維持戰爭所必須爭取的盟友。
有這些考慮,在空前壓力下,石原莞爾在北亞問題上,終於完全得到軍部認可。利用北亞與中國交換換取大量機械化裝備提升決戰能力,並且利用中國進入北亞,阻擋美軍獲得任何一塊北亞領土作為基地,挑撥中美、中俄關係,對目前的日本實在是最明智不過的選擇。
43年3月20日,美國太平洋艦隊被炸毀之航母在獲得補充後,日本海軍的優勢地位也逐漸喪失。日美海軍在中途島、阿留申群島分別進行激烈海戰,雙方各有損失,同時,美軍對遠東進攻軍隊兵力提升至15萬,日本本土防禦迫在眉睫,形式對日軍已經非常不利。
石原莞爾為盡快擺脫困境,一方麵命令日軍南北兩支部隊不計代價對俄軍發起猛烈攻擊,以圖協助德軍盡快解決俄國最後的堡壘,另一方麵徹底放棄對北亞的幻想,不斷降低談判條件,以期盡快獲得中國的幫助。
在石原莞爾急於獲得中國飛機、坦克的同時,中**部、政府內部卻出現的了不一樣的呼聲。
“吳司令,如你所說,日本戰線太長,處處都是弱點,美國海軍也在逼近日本本土,為什麼我們不趁機主動攻擊,獲取北亞、甚至南亞這些地區,而非要對日本這樣的敵對國進行資助,這不僅我不理解,政府各級行政人員也很不理解?”
李宗r認為俄國已經答應歸還遠東領土,而此時在亞洲地區來說,日本陸軍實力根本無法與中國對抗,俄國實力也已大損,在美軍逼近日本大門的前提下,也正是中國加入聯軍對日發起進攻,獲取利益的最好時機。軍隊不利用這個時機,反而在飛機、裝甲等先進戰鬥武器上對對國人犯下滔天罪行的日本進行幫助,實在是令人難以接受
不僅李宗r難以接受吳克的決定,蔣介s在此時也難得的持堅決反對態度。
蔣介s則與李宗r相反,具有投機心理的蔣介s認為,俄國幾百萬軍隊在僅僅100多萬平方公裏的狹小地域內對抗日德聯軍,已成必敗之局,德國在此戰過後必將成為歐洲霸主,因此蔣介s非常希望勸說吳克趁機加入德軍一方,與德軍分占亞歐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