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博弈 第280章 英國殖民勢力終結與中東戰略(1 / 2)

這些人為了自身利益,開始對丘吉爾以及英國政要進行攻擊,並要求丘吉爾立刻率部進行遷移。雖然有澳洲政府以及當地殖民總督一力壓製,但這種呼聲在澳洲卻已經開始蔓延,並有愈演愈烈的局勢。丘吉爾以及他的部隊,從軍需補給到防禦工事修築上,都受到百般刁難。

更讓其頭疼的是,此時英帝國本土被德國占領,原屬於英國勢力範圍的中東地區立刻發生震蕩。德國外交部門、宣傳人員在中國國家展開強硬的公關手段,各中東國家攝於德國的軍事實力,同時也希望藉此脫離英國控製,立刻各施手段向英國施加壓力。

其中典型的是伊拉克親德派軍官在其國內迅速掌權,隨即推翻原親英派政府與英國簽訂的一係列協議,改為向外驅逐英國使館人員。同時,因大戰爆發,金屬貨幣迅速回攏,類似沙特阿拉伯這樣的沙漠國家財政立刻陷入極端困窘狀態,沙特國王此時獅子大開口,向丘吉爾要求貸款600萬英鎊供其政府王室開銷,否則將斷絕與英國的一切關係。

更直接的還有,原依托英國存在的自由法國複國組織,在英國也滅亡後,立刻失去歐洲任何根基,真正成了流亡組織。法國歐洲近東地區殖民領在法國滅亡之時,就已經試圖獨立,不過當時因各種原因未能突破英法聯合形成的壓力,而此時正當其時。

轟轟烈烈地獨立運動立刻在近東、中東地區迅速展開。丘吉爾雖想壓製,奈何鞭長莫及,隻能眼睜睜看著一個又一個“帝國利益”迅速失去,唯一還能支撐的也僅剩下一些英國石油商人。不過。在獨立聲勢大起之時,這些石油商人的特權也陸續被收回,於此同時德國、美國、俄國、中國的石油商人快速進入中東,瓜分著原本屬於英國地利益。

在這中間。美國美孚石油公司董事長莫非特曾建議羅斯福,接手沙特國王向丘吉爾的貸款要求,以換取更多的在沙特的石油開采特許權。然而當羅斯福將這一建議公布後,美國財政部以及國會鑒於歐洲戰事情況,否決了莫非特這一“冒險”地要求。

最終,財大氣粗的吳克在獲得信息後,在德國不怎麼關心沙特的情況下,趁機以大把鈔票,悄悄獲取沙特一處120平方公裏範圍的石油開采權.並且,隨著吳克對整個中東貸款以及軍火供應越來越多。吳克的私人石油集團以及國家石油公司在整個中東獲取的利益也越來越大,僅僅三個月的時間,這場中東石油大戰。中國以及吳克本人獲得了最大利益。

吳克早就想獲得中東地區的石油資源,奈何以前這一地區受英法控製。自己也是鞭長莫及。不過這時局勢的變化,讓吳克找到了切入的良機。

在整個這場石油爭奪戰中,吳克最大地對手不是英美卻反而是德國。英國自身都無法保全。在中東利益上即便是拚死掙紮,最後的都不得不以失敗告終。而美國則因德國、日本對中東地區的極大威脅,讓整個美國政府在投資中東地問題上都非常猶豫,以至於對那些迫切希望得到中東石油開采權的石油商人,從資金以及政策層麵上地支持力度都比較微弱,美孚石油董事長莫非特最終不得不飲恨中東。

相對來說,因戰爭對石油的消耗,希特勒此時對中東國家,特別是伊拉克等已經發現大量石油的國家非常關注,不過因與中國地關係,在競爭時倒也比較公平。而俄國則在此次爭奪之中,從一開始就使用強硬的外交手段,讓中東以及巴爾幹地區的國家對其大為不滿。

在這中間,中東國家的態度就起到了決定作用。德國在歐戰中的成功,既震攝了這些國家,也對他們產生極大威脅,同樣,俄國的強硬政策也對中東、巴爾幹、黑海地區的所有國家產生極大威脅。因此,不會對自己產生任何威脅,給錢給武器都比較大方的中國成了他們最放心的選擇。當然,中國對日本、俄國都具有的牽製力量以及中國與德國、美國都相對和諧的關係,也是他們選擇中國的原因之一。正因這些原因,這場石油爭奪戰,中國以及吳克的私人集團最終無可爭議的成了最大的利益獲得者。

這些事情都是在丘吉爾剛到澳洲期間發生,丘吉爾所謂的大英帝國雖然沒有向希特勒投降,卻也在一夕之間喪失大多海外殖民領幾乎全部瓦解。丘吉爾唯一能夠希望的就是德國快速進攻俄國,迫使俄國清醒,隨後在讓美國與俄國迅速聯手,立刻加入歐洲戰場與自己的英法複國聯盟軍一起改變戰局,以讓他有一些說服部下以及澳洲軍民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