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卑鄙的是,日軍也看到了自己士兵傷亡過大,於是為盡量減少自己的青壯損失,大量南越、馬來亞、印尼以及印度人,被日軍強行征調。隨後輸送至北亞、南亞戰場最前沿,用來修建各種工事,以及在與英軍、俄軍作戰中被作為消耗敵方彈yao的炮灰使用。
其中馬來亞地區土著居民被征用勞工達30餘萬,約10萬人被送往北亞;印尼土著居民被征用40餘萬,超過15萬人在北亞服役,南越、柬埔寨、泰國地區將近40萬青壯被送往印度戰場;而隨著日軍在印度控製區的逐漸加大,將近200多萬印度人與被俘英法澳士兵一起被迫參與各種工事建築、礦業開采工作,另有約70萬人在半年內被寺內壽一偷偷運往北亞,成為彬山部麵對俄反擊時傷亡最大的勞工組織。
日軍這種不計占領區青壯勞力傷亡的做法,無疑在占領區內激起強烈的反抗呼聲。一些該地區的所謂民族精英分子,忽然痛苦的發現,所謂的“解放者”竟然比原來的殖民者更加凶殘,民眾遭受的盤剝和死亡幾乎呈十倍向上猛烈激增。
這中間,整個南亞地區,除華僑因中**方對日軍的嚴厲警告未受什麼傷害外,幾乎所有南亞民族都受到日軍殘酷凶猛的掠奪。不堪忍受的南亞居民,自發的抗爭浪潮在一些“有心人”的支持下,已經開始以抗日和推翻傀儡政權為目標暗自發展。並逐步走上曆史舞台。
其實,日軍如此惡行,幾乎可以說還得到了吳克地縱容。近150萬的南亞勞工北上彬山元部,即使有半年時間。自海上運輸畢竟也要消耗日本海軍大量實力,因此其中將近一半勞力被日軍偽裝成商團通過中國走陸路北上。
對日軍如此行為,吳克暗中命令所有關卡部隊不進行任何阻攔,僅向這些“人數眾多的日本商團”收取過路費和治安費。同時。交通部門也受命增加幾大南北鐵路幹線的機車數量,配合這些“外籍商團”地南北交流往來。
這些優越條件讓日軍在後來越來越依靠陸路運輸,甚至在最後當英國徹底戰敗被迫遷徙至澳大利亞,大量英國艦隊隨之進入太平洋,日本海軍麵令威脅為保證東南亞海路安全,不得不將直接北上的海路輸送任務轉而改變為自中國南部廣州、上海等地進行陸路轉運.而中國政府對此依舊不進行任何阻攔,僅僅相應的對過路費和治安費進行提高。
中國方麵的合作態度,讓整個日本當局以及希特勒都非常滿意,日本政府甚至幾次要求以東南亞廉價地勞工向中國方麵換取更多的物資和軍火出口,不過這為吳克所拒絕。
當然官麵上的拒絕並不能“杜絕”私下的交易。負責運輸這些勞工的日本人。其中特別是原日軍第四師團的那些“菜販”在經平漢鐵路進入同蒲鐵路時,都偷偷摸摸的幹起了人販子的勾當。而這在中國方麵“屢禁不止”的情況下,也隻好對之“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其實這也正是吳克縱容日軍大規模遷徙勞工的另一個原因。
在強烈地國際需求和大筆資金投入下。整個中國在這兩年不到的時間內獲得極速發展。急劇加速的南北交流和世界交流,讓整個中國除去政府負責基礎建設外。其餘民間人口和資金都向工業、貿易這兩個方向蜂擁而入。
一時間類如鋼鐵、煤炭、石油、化工、汽車、電訊、運輸、船舶、工貿等等各行業各領域紛紛都湧現出一些行業巨頭,並且所有業務都開展到世界各地。中國似乎忽然一夜之間成了世界工廠,這讓那些美國同行剛到極端不可理解。
而受軍方完全控製地軍工單位則更是如此。軍工單位的所有工作人員發現。隨著國內戰爭停息、德軍攻克英國、日軍占領印度,軍火供應卻不減反增。日本、德國都有其戰略儲備要求,而澳洲則在丘吉爾到來後,不得不加大采買力度以進行對日德海軍地防禦。同樣,中東地區受到日益嚴重的日德陸上軍隊威脅,對軍火采購亦不遺餘力。
不僅如此,麵對德軍壓力,斯大林雖然驕傲,卻也不得不在國內新式武器未研製出來之前,加大對中國比較尖端的武器走私購買力度。為此,幾乎各種彈yao、步槍、機槍、火炮、裝甲車以及飛機等軍事物資,幾乎一下生產線,就會被那些常駐在中國地成群的公、私軍火采辦商蜂擁搶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