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城”號是日本海軍的名艦之一。在1928~1929年,日本海軍名將山本五十六曾擔任該艦艦長,偷襲珍珠港時,該艦也作為機動部隊的旗艦,其後,“赤城”號還參加了爪哇海大戰和中途島戰役。在中途島海戰中,“赤城”號被美軍俯衝轟炸機投下的2枚炸彈命中引起火災,大火殃及彈藥庫,連鎖爆炸迫使“赤城”號船員不得不棄船,最後日本用自己的“野分”號驅逐艦發射魚雷將其擊沉。
“加賀”號:關東大地震使它得以頂替上崗
“加賀”號和“赤城”號雖然不是姊妹艦,但2艘航母從誕生到覆滅的命運卻驚人的相似。屬於“土佐”級的“加賀”號,真原始設計也是戰列艦,同樣也是“八八艦隊”計劃的產物。正當它受到《華盛頓公約》的影響而準備解體時,關東大地震報銷掉了“天城”號,“加賀”號得以被改造成一艘航母來頂替。
“加賀”號於1920年在川崎神戶造船廠動工,次年11月下水,1923年11月開始航母改造工程,1928年3月完工。其外觀與“赤城”號類似,同樣是三層式甲板,排水量33693噸,航速27.5節,可搭載60架飛機。
1934年,“加賀”號也進行了大改裝,於一年後完工。主要是延長飛行甲板,使艦載機的數量增加達到90架(15架90式戰鬥機、45架89式攻擊機及30架94式俯衝轟炸機),航速增大至28.3節,排水量增加到42541噸,續航力得到提高。
“加賀”號一直與“赤城”號搭配編為日本海軍第1航空戰隊,曾參與侵華戰爭的所有大規模軍事行動;偷襲珍珠港時戰果頗豐,在進軍南洋的過程中也出力頗多。在1942年6月的中途島戰役時,受到美軍俯衝轟炸機的襲擊被命中3枚炸彈而引起火災,數小時後沉沒。成軍13年的第1航空戰隊至此全軍覆沒。
“龍驤”號:日本海軍後續小型航空母艦的典範
在1924年的日本艦艇補充計劃中,準備建造1艘27000噸和3艘10000噸的航空母艦。1925年,為了取代老舊的“若宮丸”號水上飛機母艦,有了建造“龍驤”號的腹案,後來又從水上飛機母艦變更到航空母艦。
“龍嚷”號最初計劃的排水量為9800噸,使用“青葉”級重巡洋艦的艦體,航速30節,搭載約24架飛機。1924年11月,“龍驤”號在橫濱三菱造船廠動工1931年4月下水後拖曳到橫須賀進行艏裝工作。此時軍方要求艦載機數量增加到36架,廠方不得不更新設計,增加一層機庫,以至於舷高度降低、耐波性變差。1933年5月完工時,測試排水量12732噸、66000馬力、航速29節、續航力10000海裏(14節),搭載飛機48架、官兵924人。
“龍驤”號的外形成為以後日本小型航母的典範全通式飛行甲板、無艦島、露天式艦艏甲板,艦橋位於飛行甲板最前端的正下方。但1935年9月發生了一起日本海軍史上著名的“第4艦隊事件”:“龍驤”號在演習過程中遭遇台風,由於幹舷太低導致艦橋被海浪衝毀。這次事件對日本艦艇設計影響深遠。事後,“龍驤”號再度進塢改造,除了重新設計改善了耐波性的艦橋外,新加了層甲板以提高幹舷高度。改造後的排水量達到12575噸,航速卻降低到28節。
太平洋戰爭爆發時,“龍驤”號搭載有18架96式戰鬥機和12架97式攻擊機。它與航母“祥鳳”號、征用商船“春日丸”號編成第4航空戰隊,曾參與入侵菲律賓和進攻荷屬東印度群島的支援行動。偷襲珍珠港時,“龍驤”號負責進攻阿留申群島的作戰。第二次所羅門海戰時,“龍驤”號搭載有24架“零”式戰鬥機、9架97式攻擊機,在敬運輸船隊護航行動中遭到美軍航母艦載機的攻擊而沉沒。
“蒼龍”號:第一艘真正按航母標準建造的航母
“蒼龍”號是日本第一艘真正按照航母標準設計建造的航母,在此之前的航母多半是由其他軍艦改造而成的。“蒼龍”號的建造過程也是一波三折。根據《華盛頓公約》的規定,當時日本還可建造總噸位21000噸的航空母艦,因而最初設計了2艘各10500噸的航空母艦。但海軍方麵卻要求在10500噸的航母上安裝5門203毫米炮、20門127毫米高射炮及100架飛機,這對萬噸級航母而言簡直是無理的要求。進入預算審核階段後,這些要求有所減少,航母的自衛武器數量減少到5門155毫米炮、16門127毫米炮。
1934年,日本海軍發生了著名的“友鶴事件”:第21水雷戰隊的2艘水雷艦在旗艦“龍田”號輕巡洋艦的率領下在日本外海進行夜間訓練,返航時海上風速達到15~20米/秒、浪高3~4米,造成“友鶴”號水雷艦傾覆,約100名官兵喪生。事後檢討,導致“友鶴”號傾覆的原因是艦體重心過高,而且幾乎所有的日本軍艦都或多或少地存在這個通病。這主要是因為在《華盛頓公約》的限製下,為了盡可能提高單艦戰鬥力而盲目在艦艇上堆砌過多的武器所致。這次事件和前麵提及的“第4艦隊事件”對日本後來的艦艇設計產生了巨大影響,軍方對“蒼龍”號的設計要求也變得合理些。
“蒼龍”號於1934年11月在吳港海軍造船廠動工,1935年12月下水,1937年2月完工,測試排水量18800噸、152000馬力、航速34.5節、續航力7680海裏(18節以下),可搭裁飛機72架、官兵1000人。
該艦服役後與“飛龍”號一同編入第2航空戰隊,搭載57架飛機(21架“零”式戰鬥機、18架97式攻擊機、18架99式俯衝轟炸機),曾支援日軍在中國大陸和南洋方向的侵略行動,並且是偷襲珍珠港的主角之一。1942年6月的中途島戰役是“蒼龍”號戰鬥生涯的最後一幕。該艦在美國航母“約克城”號和“企業”號的俯衝轟炸機的打擊下沉入海底,艦上1103名官兵中隻有385人生還。
“飛龍”號:魚雷“自我了斷”,水兵得以逃生
“飛龍”號是“蒼龍”級的2號艦,於1936年7月在橫須賀海軍造船廠動工,1937年11月下水,1939年7月完工。測試排水量20165噸、航速34.6節、續航力7670海裏(18節以下),可搭載飛機72架、官兵1101人。
該艦在外觀上的最大特征是艦島位於左舷中央(航母的艦島一般安排在右舷前端1/3處),以便為艦載機提供較長的起飛跑道。艦島從右舷改在左舷,是因為右舷中央的位置是在煙囪的後方,而煙囪的排煙會影響航行操作、幹擾飛機的降落。采用這種設計的還有改造後的“赤城”號。
“飛龍”號服役後一直隨“蒼龍”號同進退。在中途島戰役期同,該艦在“赤城”號、“加賀”號、“蒼龍”號橫遭慘禍時躲過一劫,隨後在第2航空戰隊指揮官山口聞多少將的指揮下,出動艦載機對美國航母“約克城”號實施了連續兩波次的攻擊,使其受到重創。不料在“蒼龍”號遭襲6小時後,美機再度光臨“飛龍”號上空。該艦被4枚炸彈命中艦橋右側前方的飛行甲板,前段升降機整個被炸飛到艦橋上井引發火災。6月6日夜零時15分宣布棄船,包括山口聞多在內的416名官兵喪生。值得提的是,當日本驅逐艦“卷雲”號奉命向“飛龍”號旋射2枚魚雷離去後,被困在“飛龍”號艙底輪機室的70名日本水兵竟從魚雷命中爆炸後的缺口處奇跡股地逃生,在海上漂泊15天後有34人被美艦營救。
1942年6月4~6日三天之內,日本海軍一下子損失了4艘一線航母及其所搭載的332架飛機和飛行員。從這時起,日本海軍開始從進攻傳入防禦,直到1945年敗亡為止。
“翔鶴”級:鼎盛時期的寵兒、偷襲珍珠港的幹將
“翔鶴”級航空母艦包括“翔鶴”號和“瑞鶴”號。1936年,日本單方麵退出倫敦裁軍會議,從此海軍的造艦工程便如脫韁野馬一般全力擴張。“翔鶴”級航空母艦正是在這種背景下誕生的。
“翔鶴”號於1937年12月在橫須賀海軍造船廠動工,1939年6月下水,1941年8月完工。而“瑞鶴”號則於1938年5月由川崎神戶造船廠承造,1939年11月下水,1941年9月完工。測試排水量29800噸,可搭載飛機84架、官兵1660人。這兩艘航母均屬於第1航空艦隊的第5航空戰隊,它們服役於日本海軍的鼎盛時期,先後參加了偷襲珍珠港、東南亞和印度洋方向的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