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日本都有一種濃厚的航母情結。早在航空母艦剛剛問世時,日本就萌發了成為航母大國的強烈衝動。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建造航母的國家,但比英國晚開工兩年多的日本急起直追。20世紀20~30年代,日本瘋狂地建造航母和巨型戰艦,其軍艦總噸位居世界第三。
回顧海戰曆史,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太平洋戰場上,航空母艦可說是最受注目的主角。從日本海軍以6艘航母為主力偷襲珍珠港開始,曆經珊瑚海海戰、中途島海戰、瓜達爾卡納爾爭奪戰、馬裏亞納海戰。到萊特灣海戰期間日本海軍航空母艦的有效戰鬥力被完全摧毀為止,每次海戰都有航母出現。除了瓜達爾卡納爾爭奪戰之外,航母戰鬥力的強弱更是成為了上述海戰勝敗的關鍵。甚至在中途島海戰中,雙方官兵幾乎連對方艦艇是什麼樣子都沒看見,僅憑航母艦載機的出擊,就結束了這場被認為是扭轉太平洋戰局的海戰。
誠然,第二次世界大戰是航空母艦活躍在海戰舞台的--&網--。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各國海軍心目中的主力——戰列艦,在這場戰爭中被來自空中的打擊搞得灰頭土臉,根據《簡氏二戰戰列艦年鑒》記載:二戰期間總共有25艘戰列艦在交戰中被擊沉。其中有14艘是被飛機擊沉的,這還不包括德國“俾斯麥”號和日本“比睿”號。“俾斯麥”號雖然是毀於英國海軍的萬炮齊轟,但此前它已遭英國海軍艦載機的魚雷攻擊而無法逃脫,這才是致命一擊;日本海軍的“比睿”號在瓜達爾卡納爾海戰期間自沉,同樣也是在遭到美軍空襲、舵機受損後才不得不自我了斷的。
日本自明治維新後大量吸收西方文化,在軍國主義興起後,更是醉心於堅船利炮。和各列強海軍樣,最初日本海軍內部也曾有過航空母艦與戰列艦孰輕孰重的激烈爭議,但仍從1911年就開始了航空母艦的開發工作。到1945年太平洋戰爭結束為止,先後建造了29艘航空母艦(其中有4艘已經下水但未完工)。二戰初期,日本海軍在山本五十六等一班深知海軍航空兵重要性的將領的指揮下,幾乎橫掃大半個太平洋。直到中途島戰役,日本海軍在一連串的失誤下慘敗而舊,大批優秀的飛行員和飛機維修人員伴隨4艘第一線航空母艦命喪汪洋,從此日本國力的缺陷——物資、人力的不足——紛紛暴露出來。雖然日本傾盡全力趕造和改裝各型航空母艦,但在美國一大批新造航空母艦的壓迫下,不熟練的飛行員和不足額的艦載機使得日本海軍縱有航空母艦,也無法挽回頹勢。日本苦心經營了30年的聯合艦隊,在短短4年多的時間裏灰飛煙滅。
譜係索引:規避《華盛頓公約》的產物
在1922年簽訂的《華盛頓公約》中,限定英、美、日、法、意五國新建造的航空母艦,每艘排水量不能超過23000噸;用戰列艦、戰列巡洋艦改裝的航空母艦,每艘排水量也不得超過33000噸。日本所能擁有航空母艦的總噸位被限製在83000噸以下。當時簽約各國為了維護自身的海洋霸權,或多或少地采取了一些陽奉陰違的策略,而處心積慮的日本軍閥更是使出一切手段來規避條約的限製。日本聯合艦隊在二戰期間擁有的大量經過改裝或改造的航空母艦便是這些伎倆下的產物。
參加太平洋戰爭的日本航空母艦,按建造過程大致可分為正規航空母艦、改造航空母艦和改裝航空母艦三類。其中,正規航空母艦一開始就是按照標準航母設計建造的,如“翔鶴”級;改造航空母艦是指原本其他艦種的軍艦,在施工階段改變原設計,而以航母的姿態出現在聯合艦隊序列中,如“赤城”級改裝航空母艦則是指將一些服役中或已經完工的戰列艦、巡洋艦乃至征用的商船,拆除部分原有結構,增設飛行甲板和操作艦載機設備而成的航空母艦。
日本海軍在條約的限製下,采取了一些可迅速增加航空母艦數量的方法。其中所謂的“航母預備艦”就是在部分軍艦的設計中,事先就考慮了未來可能改裝成航空母艦的需求,以利於日後的改裝工作。另外,日本軍方還以投資方式參與商船的設計建造,戰時大量征用這些商船,進行改裝服役以增強其航母力量。
由於日本航空母艦的建造受到《華盛頓公約》的限製,而且在早期不像戰列艦那樣受重視、有計劃,因此其譜係相當混亂,隻是在命名方麵有大致規律可循。在早期,日本的航空母艦都是以特殊的飛禽為名,其中正規航空母艦的艦名中有“龍”或“鶴”字,如“飛龍”、“翔鶴”等;由其他軍艦改造而成的航空母艦的艦名中均有“鳳”字,如“祥鳳”、“瑞鳳”、“龍鳳”等(但“赤城”號和“加賀”號例外,它們直接沿用了原來戰列艦的艦名);由民間船隻改造成的航空母艦的艦名中則有“鷹”字,如“大鷹”、“雲鷹”、“衝鷹”等。在1943年以後,日本航空母艦的命名方式又有變動,改用日本曆史上的諸侯國名或者山名來命名:其中排水量25000噸以上的用國名命名,15000~25000噸級的以山名命名,如“天城”、“葛城”、“笠置”等。從命名方式上可以看出,日本海軍對航空母艦的認同是從早期的存疑到後期的重視——在初期的命名方式中,每個艦名的詞尾都有一個共同的字,類似於日本海軍驅逐艦的命名方式;但到了後期所采用的山名和古國名,則明顯是戰列艦所慣用的命名方式。而戰列艦向是日本人最看中的主力艦。
“鳳翔”號:日本航空母艦的元老和試驗艦
它是日本海軍航空母艦中的元老。在該艦動工興建之前,日本曾改裝過一艘運輸船“若宮丸”號,以進行水上飛機的搭載試驗。而“鳳翔”號在建造之初被歸為“特務艦”,後來才自成一類,成為海軍的第一艘航空母艦。1921年10月在淺野造船廠動工,1922年10月下水、12月完工。測試排水量9494噸,航速25節,有4門140毫米炮、2門80毫米高射炮,官兵550人。
由於在建造“鳳翔”號之前,日本海軍沒有建造專門航空母艦的經驗,許多設計仍在摸索階段,所以該艦也算是日本航空母艦的試驗艦。在原設計中,其前段起飛甲板向下傾斜5度,為的是利於飛機起飛加速,右舷的3根煙囪在飛機起飛時可由垂直轉為水平;艦島前方有專供水上飛機回收使用的起重機等。到1923年,“鳳翔”號才一一改正了這些錯誤設計:前端飛行甲板改平,拆除艦島,艦橋改在飛行甲板下麵。
在1932年2月5日入侵中國上海的作戰中,“鳳翔”號所屬的13式艦載攻擊機首次與中國戰機交鋒並取得勝利,這是日本海軍首次以艦載機擊落對手的空戰。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後,“鳳翔”號再度出沒在中國青島外海,而後從事訓練任務。中途島戰役時,“鳳翔”號負責主力部隊的反潛警戒任務,搭載了6架飛機,未直接參加第一線戰鬥。1944年,為了搭載新式戰機,“鳳翔”號的飛行甲板被加長到180.8米。由於改裝後的飛行甲板長度超出艦長太多,使得航母的耐波性降低,無法在遠洋活動。但“鳳翔”號也因禍得福,由於活動減少而得以躲過美軍鋪天蓋地的攻擊,存活到日本戰敗後,於1946年9月被解體。
“赤城”號:山本五六曾任艦長的名艦
“赤城”號原本是“天城”級戰列巡洋艦中的一艘。“天城”級是日本海軍“八八艦隊”計劃的產物,預定要建造“天城”號和“赤城”號兩艘。“赤城”號於1920年12月在吳港海軍造船廠動工建造,到了1921年,受《華盛頓公約》的影響,建造中的“天城”級麵臨停工解體的命運。日本海軍在經過一番考慮後,決定將兩艘“天城”級戰列巡洋艦改建成航空母艦。1923在發生的關東大地震,震壞了放在船台上的“天城”號龍骨,最後隻有“赤城”號以航空母艦的姿態麵世。由於日本當時隻有小型航母“鳳翔”號的建造經驗,因此在設計這艘排水量比“鳳翔”號大近3倍的航空母艦時,煞費了苦心。
“赤城”號在1923年11月重新開工,1925年4月下水,1927年3月完工。其三層甲板設計相當特殊:最上層為飛機降落甲板;第二層甲板上有艦橋及2門雙聯裝203毫米口徑主炮,故稱為“炮塔甲板”;第三層為飛機起飛甲板,長56.7米,可搭載60架戰機(16架戰鬥機、16架偵察機及28架攻擊機)。測試排水量34364噸,航速31節。
1938年,“赤城”號進行了一次大改裝,拆除原來的炮塔甲板和起飛甲板,將最上層甲板延長變成飛行甲板,艦載機數量增加到91架(96式戰鬥機16架、96式攻擊機51架、96式俯衝轟炸機24架),運送飛機的升降機也由2座增加到3座,飛行甲板左舷增設艦島。測試排水量增為41300噸,航速31.2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