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小日本共有十幾艘航母(轉)(3 / 3)

“翔鶴”號在珊瑚海海戰中因甲板中彈而無法起降飛機,之後回到吳港大修,第5航空戰隊因此避開了中途島戰役,免去了覆滅的命運。等到第三次所羅門海戰時,該級艦成為日本惟一的主力航母,但由於缺少熟練的飛行員,艦載機損失慘重。在1942年10月的南太平洋海戰中,“翔鶴”號再度受損,不得不回到橫須賀大修。1944年6月的馬裏亞納海戰中,第5航空戰隊再度出擊。19日,“翔鶴”號遭到美軍潛艇“青花魚”號發射的4條魚雷的攻擊,導致彈藥庫爆炸,1263名官兵與艦同沉。

馬裏亞納海戰中,“瑞鶴”號被一枚炸彈命中,隨後回吳港進幹船塢大修。1944年10月20日,“瑞鶴”號投入萊特灣大海戰,擔任日軍北方部隊的旗艦。25日,“瑞鶴”號遭到美軍艦載機的猛烈攻擊,被命中魚雷和炸彈各7枚,在恩加諾角沉沒,1700名官兵中隻有970人獲救。

“祥鳳”級:名為潛艇支援母艦、實為航母預備艦

“祥鳳”級航空母艦包括“祥鳳”號和“瑞鳳”號,前身分別是潛艇支援母艦“劍崎”號和“高崎”號,在設計之初已被列為“航母預備艦”。“高崎”號在1939年下水後立即進行航母的改造工作,於1940年2月完工,並更名為“瑞鳳”號。“劍崎”號於1939年1月比“高崎”號早下水,但服役到1941年1月才進行改造工作,同年12月完工,更名為“祥鳳”號。

由於是“航母預備艦”,“劍崎”號在充當潛艇支援母艦時就已設置了飛機機庫和升降機,最上層甲板除了煙囪、桅杆和小得不成比例的艦橋外,幾乎空無一物。改造後的“祥鳳”號排水量達13100噸,航速28節,續航力7800海裏(18節時),艦上可搭載6架“零”式戰鬥機、12架97式攻擊機及10架99式俯衝轟炸機,合計28架。官兵788人。

“祥鳳”號的第次也是最後班出擊是在珊瑚海海戰中。在戰鬥期間,“祥鳳”號遭到美機密集攻擊而被命中了7條魚雷和13枚炸彈,1942年5月7日沉沒,是日本在太平洋戰爭中損失的第一艘航母。“瑞鳳”號則在1944年10月於恩加諾角遭到美機轟炸,命中2條魚雷和2梅炸彈後沉沒。

“龍鳳”號:甲板上設置一根煙囪以掩人耳目

“龍鳳”號的前身是潛艇支援母艦“大鯨”號,1933年8月在橫須賀開工建造,1934年3月完工,排水量13048噸。它也被列為“航母預備艦”,所以艙內沒有安排太多設施;外觀上與“劍崎”號相似,最上層甲板平坦且沒有主要建築物,隻有為了迷惑西方軍事觀察家而設置的一根大而不當的煙囪。

“大鯨”號曾擔任第6艦隊第1及第2潛水戰隊的旗艦。1941年底,“大鯨”號開始進行航空母艦的改造工作,1942年11月完工,更名為“龍鳳”號。排水量15300噸,航速26.5節,續航力8000海裏(18節時),官兵989人。“龍鳳”號可搭載21架戰鬥機和9架攻擊機。

“龍鳳”號曾參加了馬裏亞納海戰,輕微受損後回到日本。其後為搭載新式戰機而將飛行甲板延長了15米。1945年3月19日,“龍鳳”號停泊在吳港時遭空襲而役失動力,後被充作浮動防空炮台使用,直到日本戰敗。戰後,“龍鳳”號被用於運送海外日本戰俘和僑民回國,最後在1946年4月解體。

“大鷹”級:隻能用於訓練及飛機運輸任務

“大鷹”級航空母艦包括“犬鷹”號、“雲鷹”號和“衝鷹”號。日本海軍在太平洋戰爭前,就有資助民間航運公司建造大型郵輪的計劃,以備有朝一日征用這些郵輪改造為航空母艦。

1937年4月,日本開始實施上述計劃,凡是排水量在6000噸以上、航速在19節以上的客輪、郵輪、貨輪,政府均會在建造之中予以“獎助金”。1940年,日本海軍急速擴充時,三菱長崎廠的“春日丸”號郵輪即被日本軍方征用,當時該船的建造工程已經完成約30%。1941年5月,該艦轉移到佐世保海軍造船廠改造,於同年9月完工編入第5航空戰隊,稍後改編入第4航空戰隊。測試排水量為20000噸、航速21.1節、續航力8500海裏(18節時),飛行甲板長172米、寬23.5米,官兵747名。

由於它是用商船改裝的航空母艦,所以在性能上遠不及正規航空母艦。完工後從未作為航空母艦使用,多半用於訓練及飛機運輸任務,隻能算是飛機運輸艦。1942年中途島戰役後,日本聯合艦隊第一線航空母艦損失慘重,因此“春日丸”號在1942年8月被更名為“大鷹”號,正式編入日本航空母艦行列之中。“春日丸”號的姊妹艦還有“八幡丸”號和“新田丸”號兩艘。“八幡丸”號在偷襲珍珠港前夕被軍方征用,1942年初開始改造,同年5月完工,更名為“雲鷹”號。“新田丸”號的改造工作也於同年11月完工,更名為“衝鷹”號。

上述3艦的航速高正規航空母艦甚遠,隻能為運輸船隊警戒、護航或充當運輸飛機平台,均末參加較著名的戰役。“大鷹”號於1944年8月18日在呂宋島西北方水域被美軍潛艇擊沉。“雲鷹”號於1944年9月11日在東沙島以東水域被美軍潛艇擊沉。而“衝鷹”號則在1943年12月4日在日本八丈島以東水域被美軍潛艇擊沉。

“隼鷹”級:整體性能不亞於正規航空母艦

“隼鷹”級航空母艦包括“隼鷹”號和“飛鷹”號,它們的服役背景與“大鷹”級類似。為應付1940年東京奧運會,日本郵政省決定建造2艘大型豪華田6輪。日本軍方願意提供60%的補助經費,但要求這2艘郵輪必須達到船長210米、寬25米以上的規格,而且航速要在24節以上,排水置在26600~27000噸之間,並且可在3個月之內改裝為航空母艦。

第1艘下水的“僵原丸”號於1939年3月在三菱長崎廠開工,第2艘“出雲丸”號則於同年11月30日在川崎神戶造船廠動工。1940年‘0月,郵輪的建造工作尚未完成,即被決定改造成航空母艦並由軍方收購。“隼鷹”級的改造工程在高度保密的情況下進行,“僵原丸”號在1942年5月初完工,7月中旬更名為“隼鷹”號;“出雲丸”號則在同年7月底完工,命名為“飛鷹”號。測試排水量均為27500噸,水線長215.3米、寬126.7米,飛行甲板長210.3米、寬27.3米,航速25.5節,續航力12251海裏(18節時),可搭載飛機53架、官兵1187名。

“隼鷹”級的艦島設計新穎,煙囪與艦島合並向外傾斜26度以減少排煙造成的幹擾。日本采用這種設計的航空母艦還有“大鳳”號和“信濃”號。雖然該級艦由郵輪改造而來,內部有許多木製裝潢隔間必須予以拆除以防火災發生,但整體性能卻足以與正規航空母艦“飛龍”號相抗衡,這一點頗令人意外。

“隼鷹”號在1942年7月與“飛鷹”號同被編入第3艦隊第2航空戰隊。在中途島戰役結束一個月後,由於日本海軍艦載航空兵嚴重不足,它們由二線預備部隊調整到第一線作戰;10月份參加了所羅門群島海戰和瓜達爾卡納爾海戰,攻擊了美軍“企業”號和“大黃蜂”號航空母艦。美軍進攻塞班島時,它們也有出擊的記錄。

1944年6月20日,在馬裏亞納海戰中,“飛鷹”號在艦載機傾巢而出後,被美軍艦載機趁虛而人命中1條魚雷,魚雷爆炸後破壞了航空燃料庫,揮發後的油氣彌漫在艦艇內部。2個小時後油氣被引爆,隨後產生了場無法控製的大火,強烈的爆炸使艦上官兵誤認為該艦又被一條魚雷擊中。“飛鷹”號在爆炸後不久便傾覆沉沒。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場海戰中,有3艘日本航空母艦都是被魚雷攻擊後因油氣引爆而沉沒的。

在同一天裏,“隼鷹”號也被2枚炸彈命中,坦損傷不重。它在修複後直擔任訓練和飛機運輸的任務,未參加針對萊特灣美軍艦隊的作戰,因此免去了被美軍窮追猛打的命運。1944年12月9日,“隼鷹”號被美軍潛艇發射的魚雷命中而嚴重受損。但由於中雷時彈藥庫和燃料庫都是空的,因此幸運地沒有步姊妹艦的後塵而發生爆炸。

--&網--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