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二戰武器(摘)(3 / 3)

通信技術在二戰多次重大戰役中發揮了關鍵作用。但其作用主要還是保障戰略警報信號和情報信息的傳遞,保障實施有效的指揮,保障戰略後方的通信聯絡,通信始終處於作戰保障地位。二戰後,接力通信、微波通信、散射通信、地(海)纜通信、衛星通信、光纖通信、移動通信、數據通信等相繼投入使用。通信技術呈現出通信接口標準化,傳遞體製數字化,傳輸信道寬帶化,傳遞設備綜合化,通信網絡智能化,網絡結構柵格化等特點;不僅可以將無線電台網、戰術衛星通信網、無線電移動通信網、野戰地域通信網及升空平台、聯合信息分發係統等組合起來,而且可以實施準確、多維、實時、可靠的信息傳遞。1973年,美軍研製成功三軍戰術聯合通信網;1982年,英軍建成了代號為“鬆雞”的野戰通信網。美軍還構建了多種功能強大的通信數據鏈。

隨著新軍事變革的不斷深入,通信技術及設備的全頻段、多層次和多手段,使其在信息化戰爭中將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將告別以往獨立於武器裝備之外的保障地位,成為一體化武器裝備的重要組成部分;告別以往僅屬於作戰指揮保障體係,發展為融入指揮控製係統的關鍵要素;告別以往支撐戰鬥力生成的助手角色,躍升為直接參與作戰的重要力量。

導彈技術首開精確打擊先河

1944年6月14日淩晨兩點,夜幕籠罩下的英國倫敦南部潘斯德;卡門地區一片寂靜。突然,一陣空襲警報聲把居民從夢中拉進了恐怖的迷惘之中。天空中的一個小亮點斜著落向地麵,數十秒鍾過後響起震耳欲聾的爆炸聲;9月8日晚,淒厲的警報聲再次撕破倫敦的夜空,人們還來不及進入地下室和防空洞,周圍便響起了猛烈的爆炸聲。倫敦的防空部隊接到還擊的命令後,數百門防空火炮對著茫茫夜空吐出了一串串火舌。然而,盡管有探照燈的巨大光柱和上百名防空觀察者的眼睛對空搜索,卻沒有發現敵轟炸機的一絲蹤影。

這些既像又不像飛機和炮彈的來襲物,就是現代導彈的鼻祖——用自動駕駛儀操縱的“v-l”巡航導彈和“v-2”彈道導彈。從德軍第一枚導彈落地至1945年3月短短的幾個月內,法西斯德國先後向英國首都倫敦和歐洲大陸發射“v-1”導彈8070枚、“v-2”導彈4320多枚。導彈是依靠自身的動力裝置推進,由製導係統導引、控製其飛行軌跡,並將戰鬥部導向目標的武器。導彈技術在二戰中產生,並在實戰中運用。二戰以後,導彈武器技術以驚人的速度發展。20世紀60年代,導彈被許多國家作為尖端武器收入武器庫,並開始規模性地投入作戰使用;70年代以後,導彈武器成為各**隊的常規裝備、進行遠程作戰的主戰武器之一。

當今,導彈武器由單一戰略導彈部隊使用,發展成為陸、海、空軍和防空部隊全部裝備;作戰方式也由過去單一的襲城戰,發展為打擊多種點、麵目標的攻防作戰;殺傷破壞能力由過去單一的非核或核,發展成為常規與非常規可以並用或互換、威力大小兼備的武器;作戰能力由過去單一型進攻,發展為同時具備進攻和防禦能力的導彈武器係統;攻擊距離由當初的幾百公裏,發展為近到幾公裏、遠到上萬公裏的各種不同距離。

密碼技術開辟神秘戰場

1940年8月13日,作為“海獅計劃”的前奏,德國空軍對英國本土發動了大規模轟炸,計劃在9月17日前把英國空軍主力予以殲滅。然而,當時的英國空軍寧願承受民眾指責,卻每天隻派少量戰鬥機抵禦占壓倒優勢的德軍的進攻。直至9月15日,英國空軍才大規模出動,從而取得了“不列顛戰役”的勝利。勝利後,英國民眾並沒有放過“保守”的戰鬥機司令道丁空軍上將——年底,他被調離指揮職位,又過了一年,他被塞進了退休人員名單。是道丁真的指揮不力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他當時無權公開使用他掌握的惟一的辯護證據——“超級機密”。

所謂“超級機密”是指二戰期間,英國聯合波蘭、法國成功地破譯了德國的高級密碼,從而獲取了大量德軍的核心機密。但是為了保密,當時這種密碼破譯和情報傳遞行動被冠以代號“超級機密”。二戰前後,密碼由手工作業過渡到使用機械、電動方法的密碼機。有密碼就有解碼,即密碼破譯,對截獲的加密通信信息進行分析還原,亦稱密碼分析。破譯是通過破解偵察對象的密碼,從中獲取情報的手段。

“超級機密”正是來自英國的密碼分析人員對德軍“恩格尼瑪”密碼的解譯。二戰爆發前,波蘭、法國和英國通過特殊手段初步搞清了“恩格尼瑪”密碼機構造及原理,天才的英國數學家圖靈設計出了“恩格尼瑪”的克星——“炸彈”式譯碼機。1940年春,英國布萊奇利莊園密碼分析中心運用“炸彈”式譯碼機開始獲取大量德軍高級密碼情報。道丁正是根據“超級機密”洞悉了德國空軍的企圖,從而盡可能地保存實力,並巧妙地運用有限的飛機對付各波次的進攻。由於英國空軍“不列顛戰役”的勝利,希特勒決定無限期推遲“海獅計劃”,“超級機密”為保衛英倫三島起了重要作用。

雖然1940年到1941年,德**方又先後啟用了兩種新型密碼機,但是經過布萊奇利莊園分析人員的努力,到1942年初已對其內部構造了如指掌,並造出了一台模擬機。1943年年底,新型譯碼機“巨人”電子計算機在布萊奇利莊園裝配成功。二戰結束時,已有10台“巨人”屹立在布萊奇利莊園。它們一共破譯了約6300萬字符的德國高層密電。特別是在諾曼底登陸戰役中,由“巨人”獲得的“超級機密”,提供了德軍關於這次戰役的全部命令。

二戰後,密碼學理論和密碼編製方法、密碼裝置都有劃時代的發展。當然,密碼破譯技術也得到了飛速進步並受到一些國家的高度重視。未來,加密技術和密碼破譯技術都將得到進一步發展和提高。

航空技術孕育空中新軍種

刺耳的警報聲突然劃破了城市的寧靜,驚恐的人們四處逃散,城市各個角落的高射炮在天空布滿了“火網”,然而這卻無法阻止來自空中的攻擊,爆炸聲連綿不斷,巨大的火柱此起彼伏……這就是二戰期間經常出現的一幕,給城市帶來毀滅性打擊的就是戰略轟炸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航空技術得到迅速發展,尤其是對能夠擁有更多的載彈量、能夠更遠地深入敵方縱深、擁有更強生存能力的強烈需求,推動了戰略轟炸機技術以及與之相配套的遠程戰鬥機技術、投彈技術的不斷進步。1934年,美國研製了航程1020英裏、載彈量2000磅的多引擎的b-17戰略轟炸機,之後在該型號基礎上不斷改進的b-17e成為主要使用的航空武器,以幾百架甚至上千架密集編隊對法西斯德國進行遠程密集轟炸。在歐洲戰場,盟軍的轟炸機,極大地打擊了法西斯德國的軍事工業、社會經濟,削弱了其戰爭能力。

為了減少轟炸機損失,與德國截擊機對抗,盟國大力發展遠程戰鬥機技術,1943年12月,首次參加護航的北美p-51“野馬”式遠程戰鬥機,終於結束了盟軍護航機對德軍截擊機的劣勢。為挽回行將失敗的命運,德國在戰爭結束前夕,發展了世界上獨有的噴氣式飛機,但數量太少,並沒有對戰局產生影響。同時,對轟炸精度的需要,促使諾登轟炸瞄準具的發明,使轟炸由以前的飽和轟炸開始向較為精確的轟炸轉變。在轟炸機技術基礎上衍生出的空運等技術,不僅是二戰盟軍後勤保障的重要一環,而且在諾曼底登陸中展現出其在大規模空降作戰中的重要作用。

二戰結束後,空中力量成為一個新的軍種。航空技術的日漸成熟,使戰場開始具有真正意義上的立體化特征。戰後航空力量被廣泛運用於戰略與戰術的各個層麵。洲際戰略轟炸機作為核武器投射的工具,成為戰略核力量中重要的一支。而戰鬥機也向一機多能發展,到目前已發展到第四代戰機,成為具有隱形能力、殲轟一體、超音速巡航、遠程打擊等超強作戰能力的空中平台。預警機技術也成為預警控製體係中重要的一環。大型運輸機技術更是成為現代作戰遠程投送、機動作戰的核心之一。

潛艇技術拓展水下戰場

二戰中,潛艇共擊沉大、中型水麵艦艇300餘艘,運輸船、商船約5000艘,計2300餘萬噸,占各國運輸船總損失噸位的62%。在大西洋海戰中,英、美兩國為了對付德國潛艇,出動獵潛艦艇2000多艘和飛機數千架,投入反潛戰的人員達幾百萬人。英、美對付德國一艘潛艇,平均動用25艘艦艇和100架飛機;對付一名德軍潛艇人員,平均使用100名反潛人員。

潛艇,是能潛入水下活動和作戰的艦艇,亦稱潛水艇。它主要有艇體、操縱係統、動力裝置、武器係統、導航係統、探測係統、通信設備、水聲對抗設備、救生設備和居住生活設施等。潛艇能利用水層掩護進行隱蔽活動和對敵方實施突然襲擊;有較大的自給力、續航力和作戰半徑,可遠離基地,在較長時間和較大海洋區域以至深入敵方海區獨立作戰,有較強的突擊威力;能在水下發射導彈、魚雷和布設水雷,攻擊海上和陸上目標。但其自衛能力差,缺少有效的對空防禦武器;水下通信聯絡較困難,不易實現雙向、及時、遠距離的通信;探測設備作用距離較近,觀察範圍受限,掌握敵方情況比較困難。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潛艇就被用於作戰。一戰後,潛艇的數量不斷增加,種類增多,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共有潛艇600餘艘。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潛艇戰術技術性能有很大改進。排水量增加到2000餘噸,下潛深度100~200米,水下最大航速7~10節,水麵航速16~20節,續航力達1萬餘海裏,自給力1~2個月,裝有6~10個魚雷發射管,可攜帶20餘枚魚雷,並安裝1~2門火炮。戰爭後期,潛艇裝備雷達、雷達偵察儀和自導魚雷,德國潛艇還安裝用於柴油機水下工作的通氣管。潛艇戰鬥活動幾乎遍及各大洋,擔負攻擊運輸艦船、水麵戰鬥艦艇和偵察、運輸、反潛、布雷和運送偵察、爆破人員登陸等任務,對戰爭產生了一定影響。

戰後一些國家為增加續航能力,把常規動力改為核動力並裝備了彈道導彈。於是,潛艇再不是隻與海戰力量有關,而是影響軍隊整體實力,成為一支戰略打擊力量。

潛艇在海軍中服役時間並不長,但它卻以強大的攻擊力、頑強的生命力、良好的隱蔽性,引起了世界各海軍大國的注意,成為當今世界最重要的作戰艦艇。未來,隨著各項新技術在潛艇上的應用,昔日“水下殺手”將更難以對付。

--&網--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