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二戰武器(摘)(2 / 3)

雷達技術擦亮戰場“千裏眼”

在1940年夏天的“不列顛戰役”中,德軍曾出動2600多架轟炸機和殲擊機,大規模空襲英國本土。但不論是白天入侵還是夜間偷襲,德軍飛機總是遭到重創。原來,英國建立了一個包括偵察警戒雷達、地麵引導雷達、飛機截擊雷達、高炮控製雷達和探照燈雷達等20多個地麵雷達站組成的“本土鏈”雷達網,每當德軍飛機飛到離英國海岸100多公裏時,就被該雷達網發現,並迅速引導英國殲擊機到最佳截擊陣位攔截。經過兩周空戰,在數量上占優勢的德軍就損失了600多架飛機。

雷達是英文radar的音譯,意為“無線電探測和測距”。它是利用電磁波對障礙物的反射特性發現目標的一種電子裝備。通常由收發天線、發射機、接收機和顯示器組成。雷達能在黑暗和煙霧中發現遠距離的目標,為己方提供情報並在能見度很差的情況下控製火力射擊。曾有人作過統計,在二戰初期,高炮擊落一架飛機要消耗5000發炮彈。到二戰末期,盡管飛機性能已大為提高,但用雷達控製高射炮進行射擊,擊落一架飛機平均隻需50發炮彈。

二戰期間,在對海、空警戒,以及炮瞄和引導攔截敵機等軍事需求的牽引下,雷達技術得到飛速發展,使戰後雷達在應用方麵以驚人的速度擴展。20世紀40~50年代,雷達不僅能在防空警戒中實現對目標三維數據的精確探測,而且還能對衛星和遠程彈道導彈的測量和製導實施遠距離精密測量和連續跟蹤;60年代末,雷達已從隻能探測目標存在與否,發展到能精確測定目標空間位置;從隻能在無雜波環境中發現目標,發展到可在較嚴重的自然雜波和人為幹擾環境中發現目標,雷達成像已能得到接近光學攝影水平的高分辨率地圖;70年代,在合成孔徑雷達、相控陣雷達、脈衝多普勒雷達等主要雷達技術上又有了新的發展;80年代,雷達不僅提高了對目標的分辨能力,並從一般的分辨功能發展到對離散小目標,諸如導彈彈頭、碎片、箔條、鳥群、坦克群等目標的識別和分類、對分布大目標(大地、海洋)內涵信息的識別,而且進一步提高了雜波抑製、抗幹擾、電子對抗和自適應能力;90年代以後,隨著微電子技術、電子計算機技術、脈衝多普勒技術和電視、紅外、激光等光電技術的發展,新一代軍用雷達的探測距離、探測精度、跟蹤精度、目標容量和分辨能力等都有了質的提高。更為先進的合成孔徑雷達還能將目標成像,為指揮員提供精確直觀的目標信息。

隨著電子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各種新體製、新類型的雷達會不斷湧現,將進一步提高指揮效能和軍隊的聯合作戰能力。

航母技術鑄造“海上巨無霸”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大西洋艦隊司令英格索爾海軍上將,建立了以航空母艦為核心的獵潛群為大西洋運輸船隊進行護航。在不到3個月的時間內,航母獵潛群共擊沉15艘德國潛艇,而己方隻損失了3架艦載機。至此,盟軍以航母為核心構建起移動式水下、水麵、空中立體護航與獵潛網,終於找到了對付“狼群”戰術的法寶,最終贏得了大西洋海戰的勝利。

航母獵潛群憑借其艦載機的遠距離偵察能力可以盡早發現潛艇,在潛艇武器有效射程以外實施遠距離空中打擊;當潛艇進入航母艦隊艦炮火力有效射程範圍內,還將受到來自海、空兩方麵更強大的火力打擊。加之航母艦載機飛行速度遠大於潛艇航行速度,因而有利於對潛艇實施追擊,被發現或擊傷的潛艇很難從艦載機的追擊中全身而退。

航母並非二戰時期的產物。1910至1911年,美國已經實現了在木質軍艦甲板上起降飛機。1912年,英國率先把水上飛機搬上艦船擁有了世界上第一艘水上飛機艦母。1923年,英國生產出第一艘可起降陸基飛機、具有艦島式結構的第一代現代航母“競技神”號,標誌著現代航母的誕生。從1923年至1939年,美、英、日三國海軍共建造和改建各型航母26艘。

以航母為核心的海、空一體航母艦隊戰術,不僅成為海上力量決戰的主要樣式,而且以航母為核心的艦載機對岸空中支援作戰,也成為陸上作戰的有力保障,航母逐步取代戰列艦開啟了“海上航母霸主”時代。二戰結束時,美英兩國共擁有各型航母142艘。這些建於二戰中的航母,充分吸收了當時最先進的技術,引入和裝備了大量的雷達、通信、水聲設備,增強了航母探測能力,自身還加裝有大量的對空防禦武器,並普遍安裝有彈射、阻攔設備,提高了艦載機起降率和安全性。

二戰後,美、英兩國海軍航空母艦多數退役,少數進行現代化改裝,並著手集中研製新型航空母艦和艦載機。自20世紀50年代起,航母普遍采用斜角飛行甲板、大功率蒸汽彈射器,舷側起降機、新型助降係統和攔阻裝置等,裝備了艦空導彈、防空火炮、反潛武器,以及先進的探測、通信、導航和指揮自動化係統;60年代,出現了核動力航空母艦;70年代,出現搭載垂直短距起降飛機的中、小型航空母艦和多用途航空母艦;80年代,主要是發展多用途航空母艦;90年代以後,著力實現航母信息化集成建設。21世紀以來,航母的發展強調必須有機地融入到聯合作戰力量體係之中,不僅要求實現航母戰鬥群內部的信息集成,更強調與其他軍種作戰力量的信息集成。同時,艦載機也向著多機種信息化集成方向發展,預警機、電子戰飛機、反潛機、加油機等支援機種比例逐年增加,使艦載機整體編隊的作戰能力有了質的飛躍。

聲納技術探測水中目標

1943年5月,大西洋爭奪戰進入決戰階段。5月11日下午,“赫斯佩魯斯”號驅逐艦上的盟軍護航隊司令唐納初;麥金太爾海軍上校警覺地眺望著前方波濤洶湧的洋麵。突然,聲納軍士考斯特報告:“右後舷發現一艘敵潛艇正急速下潛。”麥金太爾立即命令驅逐艦全速撲向敵艇,15秒鍾後,第一波次深水炸彈被投入水中。與此同時,水下的“u-223”號潛艇為了甩掉英艦聲納的搜捕,采取低速行駛。然而,這並沒有逃脫聲納的追蹤,隨著“噠-噠-噠”潛艇反射波在聲納器中回響,麥金太爾很快就捕捉到潛艇的準確方位,一聲令下,第二波次深水炸彈又被投下去。一連串的爆炸發生了,“u-223”號潛艇被迫浮出水麵,以失敗告終。這場海戰短暫的片斷,反映了聲納技術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反潛戰中的重要作用。

1490年,意大利著名畫家和發明家達;芬奇曾記述了“把兩端開口的長管插入水中聽測遠處航船”的方法,這是聲納技術的最早雛形。聲納技術的起源雖然曆史悠久,但“聲納”一詞卻是在二戰中出現。顧名思義,聲納是一種利用聲波探測水中物體,進行水聲通信、導航和水中武器製導的電子設備。

在二戰歐洲戰場,為爭奪對大西洋的控製權,同盟國和軸心國都大力發展水下攻擊和反潛能力。聲納技術作為導航和探測水下艦艇活動的技術被廣泛應用於各國艦艇裝備中,隨後又相繼出現了航空聲納和海岸聲納。據不完全統計,二戰歐洲戰場被擊沉的潛艇中有60%是通過聲納技術發現的。

二戰之後,隨著潛艇技術性能的迅速發展,下潛深、航速快、攻擊力強、噪聲小的核動力潛艇出現,對聲納技術提出嚴峻挑戰。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由於電子、計算機、新材料和探測等高新技術在聲納裝備中的應用,較之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聲納技術已經顯露出探測距離遠、定位精度高、搜索速度快、監視目標多、敵我性質識別準、自動化處理能力強的特點。當今,聲納技術進一步呈現出低頻化、精確化、主動化、多樣化、智能化發展趨勢。

火箭炮技術讓“戰爭之神”更神

1941年7月14日,一列德軍軍列正向奧爾沙城鐵路樞紐站開來。突然,遠處幾十條“火龍”騰空而起,呼嘯著撲向車站。隨著一連串的爆炸,軍列硝煙四起,德軍傷亡慘重。這就是蘇軍新式武器bm-8火箭炮連的第一次齊射,僅用了10秒鍾,就宣告了這場戰鬥的勝利。

炮兵,以其強大的火力在戰爭史上贏得了“戰爭之神”的美譽。二戰中,作為炮兵家族新成員的火箭炮,以其更強大的火力和出色的表現,成為炮兵行列的突出代表。

bm-8火箭炮,又稱“喀秋莎”火箭炮,是蘇聯在高度保密的情況下研製的。二戰初期,為了對付德軍可能的侵略,蘇軍決定研製一種殺傷力較大的新式兵器,對敵人實施密集突擊。1939年研製成功第一門火箭炮樣品,隨後經過改進,開始少量裝備部隊。“喀秋莎”火箭炮采用電打火,點燃後,火箭彈沿滑軌向前滑行一段距離,賦予火箭彈確定的射擊方向,以準確命中目標。這種口徑為132毫米的火箭炮有8條發射軌道可掛16發火箭彈,一次齊射具有極大的殺傷破壞力。由於其射擊效率高,齊射聲音獨特,炮彈爆炸後的殺傷力和震撼力遠比當時的其他火炮大得多。此外,針對火箭炮發射時容易暴露目標的弱點,蘇軍將火箭炮安裝在卡車上,以便迅速轉移。

從蘇軍組建第一個火箭炮兵連起,到二戰結束,火箭炮在戰場上發揮了巨大威力。1943年1月10日,蘇軍的一個火箭炮兵師對斯大林格勒郊區被圍的德軍集團實施攻擊,一次齊射便殲滅了德軍坦克35輛、炮兵連近80個、汽車250多輛。

二戰以後的半個多世紀裏,蘇聯(俄羅斯)在“喀秋莎”的基礎上研製了多種新式火箭炮。未來火箭炮的發展趨勢是,研製和發展射程遠、威力大的中型和重型火箭炮;發展可攜帶高爆炸彈、化學彈、破片式靈巧子彈、靈巧式燃燒子彈及可布設地雷、可末製導的戰鬥部;廣泛采用自行化裝填係統、先進的火控係統,實現自動測量、自動定位、自動瞄準,做到快速確定和裝定射擊諸元、快速發射修正、快速撤離。

通信技術鏈接戰場“順風耳”

1944年1月22日,安齊奧登陸戰拉開序幕。登陸前幾天,英國通過其控製的德國間諜,發報給德軍情報局,編造了盟軍在北方發動登陸作戰的假信息。英國無線電台也發出“艦隊”命令,顯示盟軍將對挪威采取軍事行動。德軍最高統帥部緊急調動海、空軍力量向挪威增兵。而此時,盟軍艦隊卻調頭駛向地中海,將攻擊矛頭直指安齊奧。英國在地中海和中東地區的無線電台,又使用德軍能夠破譯的密碼,與意大利地下抵抗組織和特工人員頻繁通信。德軍電子偵察收到並破譯了這些電報後,立即作出反應,這就造成了羅馬至安齊奧之間的兵力空虛。22日午夜剛過,英美登陸艦隊駛抵安齊奧海域。拂曉前突然發起登陸,輕而易舉地登上了安齊奧灘頭,僅傷亡百餘人就取得了勝利。通信技術在這場登陸作戰中發揮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快捷的遠程通信技術產生於19世紀後期,1895年,意大利人馬可尼和俄羅斯人**夫分別研製成功無線電收發報機;1897年,美國人貝爾發明了電話機。一戰期間,長波是惟一實際應用的通信波段。1922年以後,單邊帶通信技術開始推廣。二戰前,超短波通信嶄露頭角,並出現了無線電接力通信。二戰期間,短波、超短波電台、無線電接力機、傳真機、載波機、微波站和有線電通信支線等大量應用於戰場,成為實施指揮的主要手段。與此同時,通信對抗技術也應運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