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讓世界更了解中國(4)
《紐約時報》特別讚揚了奧運會的年輕誌願者,說他們的工作特別出色,與人接觸時都是那麼的開心、禮貌與友好,並且這種熱情有禮並不限於奧運會場館內,而是洋溢在整個北京城鄉。中國的崛起不僅僅是一個經濟事件,它也是一個文化事件;中國的和諧社會和集體主義理想,可能會與美國的光榮與夢想一樣,具有強大的吸引力。
……
通過奧運會,世界更加了解中國,而經曆這次奧運會洗禮的中國政府和人民,已經表現出了泱泱大國的成熟與自信。以後,這種能增加世界對中國了解的機會,中國是決不會放過的。
開放文化,增加中國與世界間的文化交流
“倫敦中國文化節”、“中日文化體育交流年”、俄羅斯“中國年”、“感知中國·墨西哥行”、“挪威中國文化節”等一係列的大型活動,展現出了一輪又一輪的中國文化交流盛況。
這些文化交流活動,不僅展現了中國文化的厚重魅力,而且更表達出了中國人民渴望了解與接觸世界,以及希望世界了解和接觸中國的信息,這些也都引起了猾反響。比如,在“中日文化體育交流年”活動中,大型武術表演《武林風·少林寺傳說》受到了廣大日本觀眾的熱烈歡迎,而以“心的期待,新的未來”作為交流年的主題活動,則表達了兩國人民對中日關係發展的共同期待;中俄互辦“國家年”活動,更是亮點繁多,全方位推進了兩國人民的相互了解,對深化中俄各領域交流與合作,產生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在墨西哥,《天姿國樂》繪聲繪色地展現了中國傳統的、別具特色的樂器音樂,其悠揚的琴聲向世界傳遞著古色古香、多姿多彩的中華之聲;挪威,不僅是北歐國家中最早承認新中國的國家之一,而且也是中國在北歐的重要合作夥伴,兩國共同舉辦的文化節活動,進一步拉近了兩國人民之間的距離,推動兩國關係繼續向前發展……
《中國經濟學人》——開放的學術交流平台
ChinaEconomist,即《中國經濟學人》創刊於2006年3月,依托中國最高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機構中國社會科學院,是一個麵向全球發行、一個開放的學術平台和傳播媒介。不僅集納中國學者和研究者的成果,而且也可以發表外國學者和研究者有關中國經濟的研究成果。ChinaEconomist是中國最權威的經濟發展信息發布平台和經濟研究中心,它的創辦使命是:讓世界了解真正的中國經濟,讓中國走向世界;為那些真正了解中國經濟,進而分享中國機會的合作夥伴提供一條直接溝通的渠道;為國際國內同行建立一個互動交流的平台;為全球關注中國經濟的投資決策者們建立一個活動交流平台,以及為全世界的讀者打開一扇洞察中國經濟的窗口。
ChinaEconomist的讀者來自全世界,或者是經濟學和管理學方麵的研究人員,或者是國外經濟界和企業界的高層管理者,或者是高等院校經濟類和管理類院係的教師與研究生,當然更有關心中國經濟的其他國際人士及國際傳媒……這種金字塔頂尖的讀者,不僅是全球政治、經濟生活領域的中間力量,也掌握著重要的話語權。他們是中國的介質和傳播者,是世界了解中國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為了更好地讓世界了解中國,中國還需要不斷地努力。
大國思維
中國是最善良、最友好、最愛好和平的國家。國際上流傳的一些關於中國的軍事或者經濟威脅論,其實都隻是對中國的一些偏見。這其中也說明了一個問題:應該如何讓世界更了解自己,與世界上的各個國家都建立起良好的信任關係,這是中國需要努力的。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打開國門,讓別人了解自己的過程中,難免會聽到來自世界的各種各樣的聲音,這時切不可衝動,應理智地對待。美國知名新聞獎普利策獎(Pulitzer)評委會原主席托平就說:“中國應該包容地接受外界的評價,不論是褒獎,還是批評。這正能顯示中國的自信。”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