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世界性的大國不是天生的(2)
12月13日上午,日軍穀壽夫第6師由光華門、雨花門入城,隨即將馬路上的難民當作槍殺目標,馬路街巷之內頓時血肉狼藉、屍體縱橫。
12月14日,日軍大部隊湧入城內,繼續搜殺街巷中的難民;並在中山碼頭、下關車站等處對聚集江邊的難民瘋狂射擊,槍殺數萬人。
12月15日,日軍將中**警人員2000餘名,解赴漢中門外,用機槍掃射,焚屍滅跡。並於當晚押解中國市民和已解除武裝的軍人9000餘人前往魚雷營,進行屠殺,除9人逃出外,其餘全部被殺害。
12月16日,日軍從中日雙方都承認具有中立地位的“安全區”內搜捕數萬青年,綁赴下關煤岸港槍殺,並將屍體推入江中。
12月17日,日軍將從各處搜捕來的軍民和南京電廠工人3000餘人,在煤岸港至上元門江邊用機槍射斃,一部分用木柴燒死。
12月18日,日軍將從南京逃出被拘囚於幕府山下的難民和被俘軍人5.7萬餘人以鉛絲捆綁,驅至下關草鞋峽,先用機槍掃射,後在堆積如山的屍體上澆灑煤油縱火焚燒。
更令人發指的是,日軍少尉向井和野田在紫金山下進行“殺人比賽”。他們分別殺了106名和105名中國人後,依然不肯停止。
……
日軍承酷屠殺無辜外,還肆意**、**中國婦女,不分老幼,而且在**之後再進行槍殺、毀屍,其狀慘不忍睹。與此同時,日軍駕駛著汽車,直入各大公司、商店,將各種貨物劫運一空,並放火燒掉所有房屋,從中華門到內橋,從太平路到新街口以
及夫子廟一帶繁華區域,大火連天,幾天不息。浩劫之下,昔日街市繁華的六朝古都成了一座屍體遍地、斷壁殘垣、滿目淒涼的死城。
這些的的確確都是每一個炎黃子孫不可忘記的屈辱曆史。中國,幾乎從沒主動地去惹誰,卻無辜遭受此慘禍,令人心痛不已。
調整曆史觀,躋身於世界強國之列
麵對這麼一部沉痛的近代史,中國光“悲情”有用嗎?出現這一係列的問題,又該怪誰呢?
弱肉強食,適者生存
正所謂,弱肉強食,適者生存。在那段曆史中,一個是生機勃勃,一個是腐朽沒落,這之間的不平等也是理所當然的。眾多事實已經證明,無論是在自然界還是在人類社會,這都是一個非常殘酷但又無法更改的規律。
馬克思說:“與外界完全隔絕曾是舊中國存在的首要條件,而當這種隔絕狀態被英國的暴行破壞的時候,接踵而來的必然是解體過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閉棺材裏的木乃伊一接觸新鮮空氣便必然解體一樣。”
鄧小平也說:“要改變‘落後挨打’的局麵,就必須打破封閉狀態,實行對外開放。西方產業革命後,中國之所以落後,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當時的封建統治者采取愚昧的閉關自守政策,不思進取,因而既跟不上時代步伐,也不能抵禦外來的侵略。”
牢記曆史,調整曆史觀
站在今天的高度,反觀那些大國的強勢崛起,反思近代中國的弱勢發展,我們似乎應當這樣總結:造成近代中國曆史悲劇的因素固然有西方列強的蠻橫無理,但更重要的還是在於中國自己沒有把握好時機,沒有搶先走上近代化之路。反觀那些被中國稱為列強的大國,其實,它們也並非生來就是世界性的大國,最初的時候,有的甚至隻是偏居一隅的彈丸之地,而之所以能由小變大、由弱變強,就在於它們抓住了曆史機遇,該走出去就走出去,該革新的時候就革新。正是在走出去和革新這一過程中,它們在不同程度上實現了經濟上的和政治上的現代化,最終成為世界性的大國。而這個曆史進程,是不能因為其中一些國家後來衰落了,甚至像德國、日本一度走上歧途而被完全否定。事實上,正是由於過去紮實的底蘊,直到今天,那些列強中大的仍是世界性強國,小的也依然位於最發達國家之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