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動成為世界的一隻錨2(1 / 1)

一、主動成為世界的一隻“錨”(2)

20世紀80年代,中國剛開放,正是經濟恢複的時候,中國人民別無他顧,隻是一心追求溫飽;20世紀90年代,雖然經濟條件好了一些,但中國的世界意識仍然不強,隻能說是剛處於萌芽狀態;90年代中期後,溫飽解決了,中國也從埋頭苦幹到抬起頭來,視野更開闊,開始注意自身的形象;到了21世紀之後,中國的這種變化更加明顯,從不自覺到自覺,從周邊到全球,我們應該開始思考自己該做點什麼了。黨的**報告明確指出:“實現既通過維護世界和平發展自己,又通過自身發展維護世界和平的和平發展。”這表明,此時的中國已經意識到了自身的發展與世界的和平穩定是息息相關的,意識到了關注世界發展是很有必要的。從這裏看出,中國已經有了捆綁或融入世界的意識。這與90年代前期比起來,觀念真是大大的不同,那時候,“一枝獨秀”這個詞還是中國經常掛在嘴邊的。直觀地說,80年代到90年代,中國的外交官給人的印象是有一點“怕”,這是為什麼呢?主要原因是因為他們總是呆在自己的國土,很少外出與他人進行交流。反觀現在,外交官們真的改變很多,都比較開放了,中國與世界的關係也更加緊密了。

一個穩固的“錨”的角色更適合中國

隨著世界經濟的飛速發展,有些國家認為美元不管用了,需要另一種體係來代替,在中國也有著這樣的情緒。其實,這是偏見,是一種錯誤的做法。一個優秀的國家是不應該有這樣極端的民族主義的,而應該采取國際協調路線,以做好自己的事情為前提,適當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努力。在這方麵,中國應該向歐盟學習。他們一方麵批評,為什麼華爾街造成了麻煩?到底哪裏出了問題?誰讓我的資產被侵蝕了?另一方麵,他們並不落井下石。這種態度很值得我們學習。我們既不能默不作聲、小心謹慎,也不能痛打落水狗。

中國,雖說近些年來發展較快,但是,以目前中國的實力,在未來一段時間內,還是要盡量努力避免把自己置於聚光燈下。中國最應該做的,是先把自己內部的事情處理好,如,把自身的麻煩處理好;把國內議事日程上該解決的問題解決掉。然後,在這個基礎上,再談穩健、有序的國際改造問題。鄧小平在國際格局動蕩時刻所說的“冷靜觀察、沉著應對、韜光養晦、有所作為”的格言依然有效。不要急著當頭,一個穩固的“錨”的角色更適合中國。

學習作為世界的一隻“錨”的竅門

雖說中國“建設者”的身份越來越被人們所認識和接受,但現在看來,西方的一些國家對於中國的“建設者”身份仍然將信將疑,在世界上還流行著各種各樣的“中國威脅論”,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中國有句古語叫:“樹未大,先招風。”作為一個世界人口超級大國,再加上獨特的文化,不一樣的文明和政治體製,這些都讓西方抱著很大的猜忌來看我們。試想一下,如果我們是1.3億人或者1300萬人,也許西方的這些國家就會用欣賞的眼光來看待我們了。

增加國際公共品提供

針對世界上所流傳的“中國威脅論”之說,中國應該學會區分對待。對於中國的“軍事威脅論”,隻要我們不采取軍事行動、不打仗,在台灣問題上釋放出應有的善意,其實是完全有可能消除世界上其他國家的顧忌的;而對於中國的“經濟威脅論”,卻並不像“軍事威脅論”那麼簡單,相反比較複雜。如今,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比重越來越高,但同時,外部擔憂也越來越嚴重,這是因為,中國占據世界能源、資源的比廊較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