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動成為世界的一隻錨1(1 / 1)

一、主動成為世界的一隻“錨”(1)

法國漢學家、前東南亞和中東事務資深外交官魏柳南認為:“如果說美國在世界上扮演著發動機的角色,中國則應當主動成為世界的一隻‘錨’,在世界出現問題的時候,承擔一個穩定局麵的角色。”

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的日益強大,特別是在金融危機席卷全球之際,國內外發出的希望中國能夠挑頭,建立某些新秩序的聲音越來越強烈。就目前的情況來看,金融危機席卷全球,而這正是考驗中國外交能力的關鍵時刻。中國能否成為世界的一隻“錨”在很大程度上也取決於中國的外交情況,即從根本上說,中國的外交服務於改革大局,為國內建設保駕護航是第一使命。

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外交抉擇是關乎一個國家興衰存亡之大事:恰如其分的外交抉擇,即使是一個小國也具有“四兩撥千斤”的能力,合縱連橫在大國間獲得生存之機,甚或遊刃有餘;反之,即使是一個大國,假如不善於駕馭自己的力量,擴張無度,外交失當,也可能引致衰亡。

中國應做世界之“錨”,“錨”的角色更適合中國

中國逐漸完成了由“造反派”到“建設者”的角色卒

外交學在人類的學問中被稱為“生死之學”,縱橫家蘇秦就說過,“安民之本,在於擇交”,外交之於一個國家的重要性一目了然。自改革開放至今,在近30年的時間內,中國的外交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種變化主要體現在:由內向到外向、由被動應對到主動“出擊”,中國已經由一個**時代的“造反派”卒成了國際社會的“建設者”,漸漸展露出大國氣象。那麼,這些變化是怎麼發生的呢?這其中有沒有什麼標誌性的事件呢?

任何事物的變化都有一個過程,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中國在世界上角色的卒同樣如此。1997年,亞洲發生金融危機時,中國就扮演了一個非常好的“建設者”的角色,發揮了作為一個世界大國在人類曆史進程中的作用。原本在亞洲金融危機發生之前,中國和東亞國家的關係就一直處於劍拔弩張的狀態,對於國際上的事務,始終都不予關注。在這次亞洲金融危機中,泰銖嚴重貶值,泰國的許多國民在國王的號召之下紛紛捐出了自己的金銀首飾;其中受影響較嚴重的另一個亞洲國家——韓國,資產也在短期內蒸發,國民們在相互鼓舞之**渡難關……這些資產不斷被蒸發的國家,都是中國的鄰國,於是,這引發了中國更深入的思考,結論則是:原來鄰國的安全也是我們自己的安全,我們應當更有意識地去做,去幫助鄰國。正所謂“唇亡齒寒”,為了防止這種寒風蔓延到中國,中國伸出了援助之手。然而,出乎中國意料的是,這次援助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此後,中國和東南亞的關係發生了極大的卒,以前,“中國威脅論”在東南亞叫得很凶,從那以後,這種聲音明顯減少。

中國在這次亞洲金融危機中表現出的負責任大國的形象,成了曆史進程中的裏程碑式的轉折點(或稱為分水嶺)。當然,也有一些外交人士有著不同的看法,他們認為,2004—2006年,也是一個轉折點。在這段時期,中國經濟實力全麵增強,外交上,中國已經從過去國際援助的接受者卒為一個更有力的捐助者、輸出國,並且越來越多地參與到全球性的治理當中,如非洲問題、難民問題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