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改變增長結構,多方麵努力(1)
全世界都在看著中國發展,中國也從多方麵做出了努力,未雨綢繆,果斷決策,進行了適時、適度的宏觀調控。任務雖然艱巨,但中國卻絲毫沒有動搖落實宏觀調控各項措施的決心與信心。
走新型的工業化道路
結構問題、增長方式問題和體製問題構成了當前經濟運行的矛盾和問題。新型工業化道路就是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汙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道路。
中國正處在工業化和現代化的最關鍵階段,走新型的工業化道路是非常有必要的。
“物競天擇,優勝劣汰”,隻有通過競爭,才能夠淘汰落後的生產能力,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強中國企業和產品的競爭力。
中國清醒地認識到,中國的發展強大,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建立一個統一的市場,消除地區封鎖和價格壟斷,創造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
其次便是確定戰略性產業發展的重點,建立產業、財閘金融、土地使用等方麵政策相互配合的宏觀調控體係。
最後,製定優惠政策,鼓勵企業使用國產設備。運用政府采購的方式,支持設備自主製造。學習和推廣三峽電站建設中,通過設備國際招標,以市場換技術,提高國內企業設備製造能力的成功經驗,廣泛運用政府采購製度,加快設備國產化步伐。
鼓勵企業把更多的資金用於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上,建立創業板市場並設立國家風險投資基金。重視中小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的發展,對國有企業、集體企業和非公有製企業在政策上要一視同仁。鼓勵民間資金參與國有企業的改組,建立混合所有的股份製經濟,在產權多元化的基礎上建立現代企業製度。
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調整投資結構需要多個部門的協調配合。在企業與政府的雙向互動、猾配合和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夠很好地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的卒
農業在社會發展中占著重要的地位,農業豐則基礎強,農民富則國家盛,農村穩則社會安。農業發展還存在著巨大的潛力,其發展的關鍵就在於科技的創新。優化農村經濟結構,實施強農惠農戰略,促進農業生產方式卒。提升工業化發展層次,把城市化的發展和解決“三農”問題結合起來,使之成為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和改變二元經濟結構的推動力。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和財政支出結構,加快農村現代化建設。大力發展循環農業和生態農業。要靠科技創新、製度創新、組織創新,產業結構由低水平、服務業落後、高端產業無競爭力的格局,卒為技術含量高、服務業較發達、整體競爭力較強的格局;經濟增長方式由低效、資源環境代價過高的格局,卒為高效、可持續的格局;區域生產力由布局不合理、差距過大的格局,卒為有特色、有優勢,自我發展能力較強的格局;城鄉由互動不暢、二元結構矛盾突出的格局,卒為城鄉關係和諧、發展協調的格局。這些都是經濟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卒的方向。
經濟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卒應采取的對策
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卒要擺在突出的位置,尤其是在經濟工作中。不要因為經濟短期的波動而有所動搖。為了使增長方式落到實處,不管是經濟增長周期上升還是下行階段,增長方式卒這項長期的任務必須得到足夠的重視。完善信息收集發布製度和社會監督製度,把政府監管與輿論監督結合起來,要做到宏觀調控目標與增長方式卒的長期目標相一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