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關注中國,在於中國的快速發展,更在於中國在自身發展的過程中,也非常重視對世界的責任與經濟社會發展同步的重要性。進入21世紀,西方國家對中國的關注是一個過程,發展、進步更是一個長期積澱的曆程。
20世紀8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提出,當今世界的主題是“和平與發展”。其判斷依據是“變化了的世界”,同時也為中國的發展戰略找準了基點。從此,“和平與發展”成為中國對世界和時代特征的基本判斷。“發展”其實也是世界各國的主題,“開放”是發展的先決條件,各國市場間的合作也成為經濟全球化時代的主流,為“和平”創造了條件。這個主題就是中國作為一個崛起中的大國,在改革開放後30年間實現經濟騰飛、和平崛起的大環境。曆經30年風雨,走出了獨特的“中國模式”。中國在融入世界體係的同時,迎來了新世紀。
進入新世紀之後,十七大報告進一步指出:“不管國際風雲如何變幻,中國政府和人民都將高舉和平、發展、合作旗幟,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恪守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和平發展、和諧世界、互利共贏三大理念,旗幟鮮明地向全世界宣告,“中國將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中國將始終不渝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我們主張,各國人民攜手努力,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把推動建設和諧世界的主張寫入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報告,體現了黨是站在時代發展和人類進步事業的高度來對待當今世界一係列重大問題的,進一步詮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和平性質,具有重大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事實上,中國提出的“和諧世界”理念是和新中國的和平外交政策一脈相承的。在國際關係史上,中國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一直被認為是一項創舉,其內涵包含著和為貴、和而不同、求同存異等重要理念,中國在外交領域取得的驕人成績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這五項原則。回顧中國這麼多年的外交曆程我們不難發現,中國不但提出了“和諧世界”理論,更是“和諧世界”理論的主要實踐者。
放眼全球,“和諧世界”理論對世界進一步了解中國是非常有利的,進一步提升了中國的軟實力。很長時間以來,因為某些偏見或誤解,國際社會出現了“中國軍事威脅論”、“中國人口威脅論”、“中國能源威脅論”、“中國糧食威脅論”、“中國崩潰論”以及“中國責任論”、“中國機遇論”等形形色色的論調,出現了所謂的“對中國前途的不確定性感到擔憂”等雜音。21世紀,中國堅持並再次提出“和諧世界”理念,對與國際社會之間增信釋疑、加強交流、贏得信任起到了良好作用,展現出了中國良好的負責任大國的形象,使國際社會在麵對中國巨大發展成就時更加放心,從而使個別國家或少數被誤導民眾摒棄冷戰思維。中國也在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向世界表明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的堅強決心,中國的發展同西方國家發展史截然不同,絕不會重複霸權國的老路。
“和諧世界”的提出,標誌著中國國家世界視角的提升和轉變。
實際就是這樣,在中國經濟空前繁榮的背後,國家世界視角也在轉變,這已經完全超出了西方的思維定式。
未完待續,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錄新浪原創訂閱更多章節。支持作者,支持正版。
新浪原創:http://vip.book.sina.com.cn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