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中國獨特的世界視角1(1 / 1)

21世紀的世界,經濟全球化的腳步將進一步加快,不過,其負麵影響也日益顯現。集中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全球經濟發展不平衡擴大了貧富懸殊,經濟擴張將使生態環境遭遇毀滅性的破壞。全球產業轉移加快,還伴隨著競爭性失業等“產業轉移後遺症”,國與國之間對峙情緒高漲。

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的“世界視角”經曆了深刻演變與發展。在這個過程中,中國理性處理維護世界和平和國家利益、促進世界發展的諸多問題。與此同時,中國順應形勢和時代發展,為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中國與世界,從來不曾像今天這樣不可分離

縱觀曆史,在中國與世界相互隔離的時代裏,中國對世界,世界對中國,都曾有過不著邊際的極端化認識。法國思想家伏爾泰在其著作中這樣寫道:“當你們作為思想家來學習這個星球的曆史時,你們要首先把目光投向東方,那裏是百工技藝的搖籃,西方的一切都是東方給予的……”伏爾泰推崇孔子為“真正的聖人”和“人類的立法者”。相反的,與伏爾泰一個時代的孟德斯鳩則抨擊說,“中國是一個專製的國家”,“我不曉得,一個國家隻有使用棍棒才能讓人民做些事情,還能有什麼榮譽可言”。上述兩位都是著名的思想家,可他們的看法尚且這樣偏於兩端,那些沒經過考究而以訛傳訛的就更不用提了。

事實上,在曆史上中國對世界的看法,也曾在兩個極端之間搖擺。其中一極是以西方為圭臬、主張全盤西化;另一極是全部以天朝大國為中心。關於後者,有學者曾這樣評述:“中國人認為所有各國中隻有中國值得稱羨。就國家的偉大、政治製度和學術的名氣而論,他們不僅把所有別的民族都看成是野蠻人,而且看成是沒有理性的動物。”回頭看明代末年的疆域全圖,中國國土外的麵積加在一起還沒有中國的一個省大,這將當時中國的世界觀展示無遺——“將自己的國家誇耀成整個世界,稱為天下,即天底下的一切”。

總體來看,這些看法、說法還是很極端的,今天當然已經非常少了。不過,那種不同族群之間相互對立對抗、唯我獨尊或仰人鼻息的思維方式仍然還存在著。

世界並不太平,在推進以科學發展觀和和諧社會為主題的新的轉型過程中,中國也將麵臨諸多的挑戰。但是,中國和世界的密切相關、中國和世界在交融互動中實現共同發展,應該是不可動搖的趨勢。

在實行改革開放之前,中國的“世界視角”具有非常明顯的封閉和內傾色彩。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前的漫長時期裏,中國曾一度認為,世界大戰的危險一直存在。直到20世紀70年代初期,國家領導人在談及國際形勢時,還多次強調“山雨欲來風滿樓”。

與之相對應的是,新中國成立後,對外團結社會主義國家,先後抗美援朝、抗美援越,國內提倡“備戰、備荒”。當時,蘇聯是中國的友好國家,中國的對外開放僅限於社會主義國家(主要是蘇聯),因此,和蘇聯相鄰的中國東北由於直接參加對外合作,成為那個年代中國工業經濟的象征。進入70年代,國際形勢在變化,中國也開始對世界敞開大門,同西方國家的緊張關係在1972年得以化解。

和諧世界——中國新時代的新主張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