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敬仰,在他的墳頭,我鞠躬三次,並給他點了一支香煙。
鄭坰靖安息的地方,離他出生的院落隻有兩公裏左右的山路。這個院落經過他父親鄭昌全、母親黃會芝幾十年的苦心經營,除了靠東方向因麵臨陡坡被砌成圍牆而外,西、北、南三麵都建成了二層木樓,足以安頓一個龐大的家庭。可現在,這個院落隻住了鄭坰靖的二哥鄭尚校一家,而且,由於2008年其父仙逝,2009年也就是鄭坰靖殉職前不久,其母也辭世了,悲劇之後,這院落顯得更加清寂而空蕩。我前去叩訪的時候,又適逢鄭尚校因病外出求醫,妻兒都跟著去了,大門隻是隨意地拉上,沒有上鎖,院落中一個人都沒有。我想這兒一定留存著許多鄭坰靖的痕跡,但能一眼就看見的隻是堂屋中,他給父母拍攝的遺像,在布滿灰塵的牆壁上掛著。
鄭氏是邦工村的大姓人家,其祖上從湖北武昌遷來,先是輾轉於保山和平達,後來才在邦工村定居下來,至今已經十四代了。在從平達到邦工不到30公裏的遷徙途中,鄭氏因受當時平達蔣氏土舍(世襲土官)的欺淩,一世祖和二世祖均罹難於平達,葬身於平達,至今祖墳猶在。
在每一個鄭家人的記憶中,鄭家人從一世祖開始,就有一種永不服輸和持守正義的家族精神。鄭坰靖的爺爺鄭茂權,日本人進駐平達和象達一帶的時候,曾是甲長,但為了反抗日本人的派糧和征夫,不惜祖屋被毀,攜家人逃進了深山。日本人便另立了一個與鄭坰靖名字讀音相近,名叫鄭尚俊的人當甲長,這人無惡不作,成了日本人的幫凶,民怨沸騰。日本人投降後,鄭氏族人以族規鋤奸,把此人吊在樹上,活活打死……
根據鄭坰靖的堂哥鄭尚強介紹,鄭坰靖小時候,父母為他取的名字是鄭尚敬,坰靖是他自己後來改的。為了推測他改名的目的,我查閱了商務印書館1985版的《現代漢語詞典》。1002頁,坰:“土地麵積單位,各地不同,東北地區多數地方合十五畝,西北地區合三畝或五畝。”603頁,靖:“①沒有變故或動亂;平安:地方安靖。②使秩序安定;平定(變亂):靖亂,靖邊。③姓。”
名叫鄭尚敬時,據他的另一個堂哥、邦工小學教師鄭尚體說,他是一個孩子王,上學時是班上年紀最小的一個,但誰都不怕,愛管人,所以老師讓他當了少先隊的小隊長。
改名鄭坰靖之後,或許他的夢想就是擁有幾畝平安的土地,抑或他有誌於讓一個小地方充滿了安寧與和諧。而這個小地方,或許就是埋葬他的一世祖,同時也是他熱血激蕩、以身殉職的地方--龍陵縣平達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