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家精神

2009年,我和一些朋友響應國際環保非政府組織“野生救援”(WildAid)的號召,發起倡議拒吃魚翅。我們發起企業家聯署,有位企業家朋友說:“這個我不能簽,比如我跟部長吃飯,部長要吃魚翅,我能說我不吃嗎?我的生意還要不要做了?”

這位企業家朋友最後沒有簽字,但我們都簽了。三年過去,沒聽說哪位簽字的企業家因為不吃魚翅做不成生意的。姚明還給野生救援拍了廣告片,“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出現在大街小巷,還有人在網上拿來惡搞。似乎姚明的事業也越做越大,絲毫不受影響。

一個認為自己的飲食偏好(不吃魚翅,不喝酒)都會惹政府官員生氣的企業家,首先就把自己的定位矮化了。更何況,這個心理假設的前提是,政府官員心理上都是些長不大、被慣壞的孩子,稍有不如意就會遷怒於人——這顯然是一個荒誕的假設,不符合現實情況。

萬科從很早的時候就給自己定了一個規則:不行賄。一直以來也有人說:不行賄怎麼做房地產生意?結果證明,我們不行賄不僅做成了房地產生意,還做成了全球最大的住宅開發商。

企業家的社會地位,是中國企業家群體高度關注的話題。我舉這兩個例子是想說,很多時候,企業家的社會地位與我們對自己的心理期許有關。想要獲得社會的承認與尊重,首先要相信自己是應該獲得社會承認和尊重的。

中國的現代化肇始於19世紀中葉,現代意義上的中國商業文明,也開始於這一時期。第一代的中國“企業家”,如胡雪岩、雷履泰等,都是經營大師。他們對自己的定位就是“徽商”或“晉商”,相應地,社會也就認為他們僅僅是“士農工商”的商人。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榮德生、張謇為代表的新一代企業家則顯示出完全不同的風貌。他們不僅僅是企業家,還自認是社會的砥柱:除了投資實業以外,他們造橋鋪路,建立公園,興辦教育,參與城市規劃、區域經濟規劃甚至是社會保障規劃的製定,揣著“實業救國”“教育救國”的主張到處奔走。1922年,北京、上海等地的報紙聯合舉辦民意測驗,張謇當選“最受敬仰之人物”,是清末民初那個大時代最有影響力的人。如果張謇、榮德生還是和他們的前輩胡雪岩、雷履泰一樣,僅僅以創辦一家成功商號為目標,我無法想象他們能獲得社會的承認與尊重。

比起英文entrepreneur,中文語境中的“企業家”這個詞大大局限了,僅僅是指管理商業機構的專門人士,缺少英文中原有的奮進、創新的涵義。一個社會總是有一些傳統、規範和模式,而認識到這些模式存在的問題,重新組織要素,並為社會創造價值,這就是企業家,這就是企業家精神。

企業家精神之所以在現代社會中如此重要,是因為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化,專業知識越來越完備,在任何領域的創新都需要團隊合作。

在科學研究領域,一個運轉良好的實驗室,內部需要大規模的合作與溝通,對外則需要麵對各利益相關方。發現某個研究方向的價值,說服整個團隊往這個方向前進,遇到問題及時調整,同時還要遊說政府、企業等資金方提供持續支持,這是企業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