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領域的創新也是如此,一個公益項目想要獲得公眾的支持與參與,無論是公關、管理、遊說,都需要企業家精神。
短短30年間,中國民營企業從零開始,今天以40%的社會資源,完成了60%的國內生產總值,承擔著80%的就業。企業家是這個社會穩定與發展的砝碼。新中國成立頭30年,城市化、現代化進程被打斷了。而後30年,城市化與現代化進程則被大大濃縮了。上一輪現代化中兩代企業家完成的蛻變,現在幾乎被壓縮在一代人的時間裏。問題是,中國企業家做好這個準備了嗎?
我一開始提到的那位朋友是真正的企業家,他創辦的企業在過去幾十年裏,從產品到技術到管理,都走在中國企業最前沿。但在拒吃魚翅這件事上,他沒有展現出自己的企業家才華。企業家除了要相信自己是值得人們尊敬的,更需要以企業家的方式為社會提供價值。七八十年前,我們的前輩提出了“實業救國”的口號,他們更以實際行動說服人們相信這一理念,並獲得了社會的尊重。現在,輪到我們思考,該如何實現我們這一代人對社會的責任?
企業家擅長的是遠見、規劃、管理、組織、協調、說服、動員、妥協。如果我們不把這些才能貢獻給社會,僅僅是拿出一些錢來做“慈善”,那談不上是真正的企業社會責任。所以,企業家對社會發揮影響力的方式與學者、明星不同,我們擅長的不是發言,也不是僅僅發言就算了。企業家向這個社會輸出的正能量,是現代的管理製度、組織結構、溝通技巧。
中國的改革就是一個最需要企業家精神的課題。改革不僅需要發現目前存在的問題,還需要在價值多元的社會裏,團結起足夠多的共識,調和各種相互矛盾的利益關係,以推動變革和創新。鄧小平的“摸著石頭過河”就是最大的企業家精神。
紐約的洛克菲勒中心門前有一座阿特拉斯的雕像。這座雕像落成於1937年,當時,企業家精神這個概念在西方也是剛剛提出不久。托起天堂的巨神阿特拉斯,是紐約企業家的自我期許——“我們就是承載美國經濟與社會的巨人。”從那之後,美國社會建構起了一套有關企業家的英雄敘事,正是因為這種英雄敘事和道德勇氣,才使得美國企業家勇於承擔社會責任,積極投身到各種公益事業中去,並贏得社會尊重。
有這樣的自信,有這樣的自我期許,企業家才能對社會形成更大的影響力:企業家不僅僅為社會提供就業與財富,企業家精神更是社會進步的動力。這種道德勇氣意味著更多的付出與努力,更意味著在許多我們不熟悉的領域發揮企業家精神:去促使那些我們認為有價值的改變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