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穀歌總部召開的董事會結束。董事們各自攜帶自己的行李,擠乘會議安排的麵包車前往機場,各奔東西。擠在麵包車裏的有可口可樂的首席執行官、世界最大廣告公司的董事長、前國會資深眾議員、著名科學家……
為了中國的環保,為了對子孫後代有個交代,我作為萬科的創始人,一直在學習。在中國的房地產行業,萬科把自己喻為領跑者,而在如何麵對全球氣候變化、麵對中國經濟綠色轉型上,領跑者的責任更重大。
金沙江的涓涓細水
2月22日,黑龍江,2013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
會場前下車。謔,今年真夠冷的!打了個冷戰。雪花飄飄,銀裝素裹,雪道就在距離會場不遠處。遠看山上一個個黑點,是滑雪愛好者的人影“嗖嗖”直下,令人腎上腺素加速分泌!
參加亞布力論壇許多年,習慣了到達就直奔雪道,體會回旋和速降的刺激。今年卻不得不按捺住愛好,待在房間裏參與會見、討論議程、發言稿,因為今年有了個不同身份:輪值主席。企業家可以去滑雪,輪值主席就得待著幹活兒呀。
不久前,哈佛大學中國基金主任科爾比教授在哈佛商學院開設中國企業案例係列課,把“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作為案例之一。受教授邀請,我開設題為“中國民營企業家自我更新”的講座,講了中國民營企業家群體的三個非政府組織故事。
故事一:1999年,由萬通馮侖、建業胡葆森、萬科王石作為發起人,創建了中國城市發展商網絡聯盟(簡稱:中城聯盟),我為首任輪值主席,一任兩年。2002年初任期滿,許多會員建議我連任,因為新創建的民間商會組織在中國還是新生事物,需要連續性和穩定性。我婉言拒絕,因為章程規定輪值主席隻任一期不能連任,新任主席由原任主席推薦,理事成員表決通過。第二任、第三任主席分別為馮侖和胡葆森。之後有了不成文的規矩,兩年一期的新任輪值主席由將卸任的主席和已卸任的前主席共同推舉,但要至少一半以上的理事會員通過方生效。既然是選舉,至少兩名候選人,但其中一名心知肚明,隻是陪襯。不言而喻,每次都是大佬們推舉的候選人當選,持續了六屆。表麵上是民主選舉,實際上是幕後的大佬們操作。到了2012年換屆選舉,沒等大佬們推出新的候選人,自然而然形成了一種理事們自由報名參選的氣氛,出現四名候選人,並在選前進行拉票遊說,選情突變。“後大佬時代”的候選人實力比較平均,選舉過程一波三折,最終大家認為實力較強、拜票工作比較到位的候選人沒有當選,反而是更年輕、更具有服務意識的候選人獲最多票數,當選中城聯盟第七屆主席。意想不到的選舉結果,卻是令人高興,因為中城聯盟的民主建設提高了一大步,但這一大步走了整整12年。一個商會組織如此,更何況一個轉型中的國家機器?中國的民主道路漫漫,企業家從自己做起,任重道遠。
故事二:2004年6月3日,劉曉光等67位來自內地、港澳台、新加坡的華人企業家聚會內蒙古阿拉善沙漠月亮湖,籌建阿拉善沙漠生物多樣性保護協會(簡稱:SEE)。當晚籌備會要通過協會章程並選舉出常務理事會和正副會長。晚上8點半開會,預計一個半個小時。不同文化背景的企業家對章程草稿提出不同的建議和修改,很難達成統一意見。劉曉光提議:“是不是先原則上通過章程?如果章程不能通過,如何召開成立大會?”“通過就是通過,不通過就是不通過,什麼叫原則性通過?”搜狐創始人張朝陽質疑。來自內地的本土企業家很容易理解“原則性通過”的含義,讚成劉曉光的提議;但“海龜”和來自海外的企業家卻不依不饒,堅決反對章程含含糊糊地“原則性通過”。會議陷入僵局。最後的解決方案是把不能統一的條款寫到白板上,逐一表決通過或否定,待章程修改完成時已過了零點。接著,參會代表又對常務理事、正副理事長的候選名單提出質疑:誰定的候選名單?能不能自己報名參選?是等額還是差額?會議再次失控,七嘴八舌中決定重新推舉候選人。會議持續到半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