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工廠化
沒有攪拌機的噪聲,沒有揚塵,工地上安靜、清潔得讓房地產從業人員有點不習慣。
11月19日,在南京考察萬科開發的上坊保障房項目。幾年前,當地政府拿這個項目找到萬科:120萬平方米,南京市最大的保障房安居工程,利潤薄,社會關注度高,質量要求高,南京萬科敢不敢接?咬咬牙,接了下來。接下來之後,就一直讓總經理頭疼。南京公司總經理付凱,畢業於北大,書生麵孔,此前一直從事人力和管理類工作,能不能打贏這場工程的硬仗?
進入工地是一個樣板間,展示牆上,以剖麵形式展示模板、預留洞口、內牆抹灰等工法、標準和測量方法。付凱介紹:“與中建二局摸索的‘樣板引路’製度,包括材料樣板、加工樣板、工序樣板、裝修樣板,先明確質量目標,統一操作規範,再進行大麵積施工。”
目前階段,中國建築工地上的絕大多數建築工人是農民工,他們具備的是農業技能而不是建築技能,剛放下鋤頭就拿起瓦刀,這種情況下,是難以達到質量標準要求的。通過“樣板引路”方法,方便工人熟悉工藝流程,提高施工的標準化,穩步提高工程質量。上坊保障房項目被南京市列為示範標杆,“工程質量敢和任何一棟商品房PK(比拚)的保障房”,許多同行前往觀摩學習。
這一行走訪重點是上坊項目“6-05實體樓”,現場工程師一一介紹牆體、樓板、陽台、電梯井、樓梯等構件預製情況。回想2007年,萬科的PC(預製混凝土)技術在上海項目第一次運用,部品化率30%。南京萬科第一次試水工業化建設,部品化率在79%以上,接近日本同行水平,成本也得到較好控製,可喜可賀!住宅產業化是提高建造質量、節能環保的施工工藝,隻是施工技術嚴格、成本提升而難以推廣。我想不到的是,萬科許多工程係統出身的一線公司總經理,視工廠化建築如畏途時,“外行”出身的總經理付凱,卻鼓搗出這樣一個高品質的項目來。有時候,豐富的經驗反而是創新的障礙?不管怎麼說,上坊保障房工廠化項目的成功具裏程碑意義。意外!驚喜!
我一直堅信,中國現階段迅速的城市化,越來越使住宅產業化成為可能,而產業化建造的住宅又將成為環保綠色的建築先鋒。一年前暑假回國,走訪深圳萬科開發的龍華保障房項目:采用工業化建造方式,外牆、樓梯、外廊全部工廠預製,現澆結構施工中采用大鋼模技術,爬架、交叉施工,理論上可以減少施工周期30%,質量也能明顯提高。綠色施工:項目現場實行垃圾分類、施工道路采用鋼板鋪設、場內孤石利用作景觀、原有山體保留、原有樹木移植綠化、使用綠色環保廁所等。作為保障房,戶型設計和裝修方案也頗有亮點。龍華工廠化保障房項目成為建設部和深圳市的示範標杆,作為老牌一線公司,深圳萬科展現出雄厚底蘊,而銳氣十足的南京上坊項目,則顯示出進一步提升的可能性。
2012年10月的一天,受哈佛商學院約瑟夫·保爾教授邀請協助授課。課程在下午1點半,由於剛從國內返回哈佛,一覺睡醒已經過了中午時間,匆匆趕到課堂,差點錯過!
應教授要求,與學生分享萬科不行賄的倫理價值、尊重人的文化,以及環保綠色理念、住宅產業化。我講完後,保爾教授走到黑板前,用數字模型演示低碳技術的收益分析。我意外地發現,這個模型居然是當年麥肯錫為萬科作住宅產業化可行性分析時使用的模型!據麥肯錫專家介紹,這個研究還為中國政府在哥本哈根會議上做出碳強度減少45%的承諾提供了理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