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爾教授的模型證明:綠色建築雖然目前成本較高,但是從長遠看是節省成本。教授的證明,讓我更加相信自己的判斷是正確的。
2013年初,分管工程係統的副總裁周俊庭提出工業化三年計劃,以“提高質量,提高效率,減少人工,節能減排”為綱,到2015年底基本實現新開工項目預製率40%,100%采用裝配內牆,100%無抹灰。計劃提出後,令人想不到的是,佛山萬科承諾:在2013年新開工的5個項目中,將實現10%預製外牆,100%裝配內牆,90%整體現澆外牆,幾乎已經逼近周俊庭提出的2015年目標!
深入了解,得知工程係統出身的佛山公司總經理李升陽,在公司近年業績出色、質量提升的情況下,不動聲色地研究日本工藝,實現了全混凝土現澆外牆,並且在當地組建鋁模廠、PC構件廠,提前布局,為未來工業化打好基礎。新年伊始,佛山萬科為自己提出了更高目標!
佛山公司打響的這一槍,讓集團上下都是一愣:以往隻有總部提工業化要求,一線公司支支吾吾躲躲閃閃,這一回,怎麼成了總部提要求,話音剛落,一線公司主動衝了上來?在佛山公司表態刺激下,一些成熟公司明裏暗裏都修正了工業化目標和時間表。
2013年2月、6月,我連續走訪集團內兩個項目,均為工廠化項目:佛山繽紛四季、沈陽春河裏。
沈陽春河裏項目由萬科與3家日本公司合資開發,17號樓使用日本鹿島建設的框架裝配式施工工法,4號樓采用萬科北京區域自主研發的剪力牆工法。上到4號樓17層,參觀工人進行外牆板吊裝作業,沈陽萬科總經理黃凱在一旁解說。一個吊裝作業順利完成,我滿意地準備離開,突然想起什麼:“黃凱,你不會是特意準備吊裝給我看的吧?”
“哪能呢?這是俺們正常的作業。”黃凱一口東北口音普通話。
“那就再來一次吊裝,咱們看一次?”
“沒問題,主席您就等著看吧!”黃凱信心滿滿。
看完兩個作業,順道去參觀工人生活區,途中與日本工程師、中方合作夥伴探討日本工法和“萬科工法”的差異。
合作夥伴中天建築的工程師表示,與萬科合作,通過向日本同行學習,實現建造誤差從厘米級降到毫米級,自豪感油然而生!更相信:工廠化建築一定要搞!渴望投入、學習,與萬科一同推動住宅產業化。
6年前,我曾對萬科的承建商說:“跟萬科一起做住宅產業化吧,否則將來就接不到萬科的工程了。”做住宅產業化需要技術、需要資金投入、需要承擔風險、需要遠見,因為它是對傳統的顛覆。6年過去了,萬科的合作夥伴做得很出色,並且成為主動推動變革的力量。
向合作夥伴致敬!
回望萬科三十年
作為企業家,我和一般的訪學學者確實有不一樣的地方。在哈佛的學習令我對萬科未來的思考發生了一些潛移默化的改變。我讀書是為了個人修為,但又不僅僅是為了個人修為。作為企業家,我必須回答一個問題,中國企業究竟要走向何處?我希望可以通過學習,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過去我思考的是“如何讓企業成功”,但現在思考的是“企業成功的背後是什麼”。之前更多想的是“如何成為”,而沒有想過“為什麼能夠成為”。
創業後,我管理的萬科更多參照“二戰”後日本企業的模式,比如索尼、鬆下、豐田。它們不僅僅是成功的國際企業,它們的文化還深刻影響了社會的發展。我希望萬科可以成為這樣的企業,而不僅僅是產品和服務的提供者。但是如何從文化上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以前我的探索是不夠的。是不是有了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有了市場經濟,有了私營企業,就能成功,就能成為像索尼、豐田這樣的企業?過去我認為有可能,現在感覺,這些因素還構不成答案。所以我一直在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