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第四學期思索(4)(1 / 3)

關於10年前的這本書,教授認為:“日本20世紀90年代和21世紀前10年經曆了一個經濟低迷期,到現在仍未結束。盡管日本亟須改革以擺脫當前困境,但還是應該看到日本發展過程中的可取之處,比如,日本經濟發展的質量以及教育、知識、國民素質水平仍然很高,日本社會比美國更節儉,日本很多公司仍很成功,很多產業仍是世界第一。在不少高科技領域,日本出口仍然強勁,日本企業製度雖然有所改變,但並沒有被拋棄,因為這種製度能給員工一種安定感和進取心。日本民族富而不奢,不像美國人那樣過度消費。日本的社會公平與和諧雖然不如過去,但仍然比美國做得好,特別是企業內部比較平等,仍然值得美國學習。”豈止是值得美國學習?也許更值得一衣帶水的近鄰中國學習。可惜的是,中國現在普遍存在一種“已經超越日本”的盲目樂觀情緒。當你拒絕學習一個值得學習的民族時,對這個民族沒有什麼損失,損失的是你自己。

我曾經好奇地問教授為什麼取中文名“傅高義”,因為Vogel譯音應該是“沃格爾”,相去甚遠。教授笑眯眯地解釋:“‘傅高’取自Vogel的德語發音,‘義’取自英文名字第一個字母E諧音,也意味著很高的道德標準。”

伊甸園與垃圾廠

11月7日,從波士頓飛倫敦,當地時間早晨5點15分落地時,美國大選結果已揭曉,奧巴馬連任總統。

同萬科建研中心考察組會合,驅車前往位於康沃郡的伊甸園植物園。途中,薄霧升騰,村莊隱現起伏原野中。行程四個半小時,在車上看到了日出。

宛如藏在山穀裏的四個巨大氣泡,像電影《魔戒》裏的神話場景,又像電影《獨立日》裏的外星基地。我很自然地想起去年賴特建築之旅途中造訪的美國“生物圈2號”,那是一組形似玻璃金字塔和玻璃天文台的建築,坐落在亞利桑那州荒野的沙漠上。1989年,得克薩斯石油大王愛德華·巴斯主持,花費1.5億美元,造成一座巨大的人工生態係統封閉式溫室,包括珊瑚礁、熱帶雨林、海岸荒漠、熱帶稀樹草原等熱帶、亞熱帶的生態係統。1.25公頃的係統包含有17萬立方米大氣、150萬升淡水、380萬升海水和17000立方米土壤,旨在模擬外太空封閉狀態下,人類自我生存和生態平衡的可能。係統真實性、密封性堪比太空艙。六位誌願人員在內生活了兩年,發現水循環能夠平衡,氧氣含量卻下降了30%。“生物圈2號”熱帶雨林的植物茂盛得令人難以置信,但在封閉循環下,多數植物無法正常生長繁殖,滅絕速度比預期要快。這表明在已知的科學技術條件下,人類離開地球將難以永續生存。幾年後,實驗宣告失敗,轉為一個旅遊項目,同時也是一個全球氣候變化效應的研究中心。

探訪世界各地植物園,已經成為必選項目,幾年中走過華盛頓特區國家溫室植物園、紐約植物園、費城植物園、聖保羅植物園、蘇黎世植物園……

眼前的伊甸園占地麵積12公頃,原址是一塊被當地人稱作“死地”的廢棄陶錫礦坑。1995年,暴風雨襲擊康沃爾郡,造成很多曆史建築和植物的損毀,熱愛植物的蒂姆·斯密特有了建設一個伊甸園的構想,發誓要在人類製造的生命絕地上創造明天的伊甸園,但這顯然是一個耗資上億英鎊的構想。蒂姆·斯密特不是巴斯那樣的富豪,他不是科學家,也不是建築師,而是一個出身考古學家的音樂製片人。

一年後,建築師格雷姆·肖形成了最初的建築方案,方案慢慢變成今天的氣泡狀,因為氣泡能適應任何地形,尤其是不規則的礦坑。籌款耗去蒂姆5年的時間。但沒等籌到全款,1998年,蒂姆就迫不及待開工了。他想辦法改良礦坑裏的土壤,不是從別的地方移來優良土壤,而是將當地的黏土廢棄物與綠色廢棄物堆肥混合,開發出正常地質過程需要百年時間才會形成的8.5萬噸肥沃土壤。項目剛開始建造的幾個月一直在下雨,現場積水超過了4.3萬噸。

2000年9月,項目基礎設施完工。這是世界上最大的單體溫室,占地1.56萬平方米,最高處54米,最大跨度109米,沒有任何內部支撐。溫室由雙層ETFE膜覆蓋,結構重量比它所包裹的空氣還輕。室內保持18~35攝氏度,有人工加濕、造雨係統,裏邊有超過1100種不同物種。建設工程使用了370公裏長的管材搭建腳手架,被錄入吉尼斯世界紀錄。10年後,伊甸園獲得許可建設地熱發電站,采集地下5000米的熱能,為項目和周邊4000戶家庭提供電力和供暖。

伊甸園正式開放那天,數千遊客湧入伊甸園。到2008年7月,即已錄得1000萬人次訪客。園內先後開設了園藝課程、真冰溜冰場、綠色汽車展……2002年8月,一支樂隊在這裏舉辦音樂會,此後,音樂節成為伊甸園最著名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