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14日,美國康涅狄格州桑迪·胡克小學發生槍擊案,造成包括槍手在內的28人喪生,其中20人是兒童。慘案震驚世界。美國民眾對死者的哀悼隨即轉化為對槍支泛濫的憤怒,指責允許普遍持有槍支的政策。奧巴馬總統親赴慘案發生的胡克小學,參加哀悼儀式,顯露出深沉悲痛的情感,令在場者動容,但奧巴馬卻沒有提到“控槍”這個詞。
在美國政治中,“控槍”是個極為敏感的話題。
帕羅爾(Parol)是我在商務場上認識的美國朋友。記得三年前去其達拉斯的莊園做客,大廳裏擺放著熊皮,牆上掛著帶角的馴鹿頭、雄獅頭等狩獵戰利品。主人一一介紹狩獵的時間、地點,顯然家族有狩獵的愛好。槍庫裏擺放著各式槍械彈藥,著實讓我這個來自禁槍國家的中國人開了眼界。美國是一個酷愛和依賴槍支的民族。500年前,當歐洲人第一次踏上美洲新大陸時,他們用槍來保護自己,用槍來驅趕曾善待他們的原住民,並用槍來擺脫英國殖民地的統治,獲得獨立。在這個崇尚自由的民族的心中,槍代表著與世界權衡的力量。美國《憲法第二修正案》明確規定:“紀律嚴明的民兵,對一個自由國家的安全實屬必要,故人民持有和攜帶武器的權利不得侵犯。”正是這一修正案在法律上給予美國民眾持槍的自由,也造成了美國深入人心的槍支文化。在美國武器學校,隻要交納40美元,就可以學習射擊課;交費99美元就可以完成申請持槍許可的課程,比獲取駕駛本還容易。
槍從本質上改變了人民的自衛能力,也帶來由於濫用槍支而造成的嚴重後果。自2011年初到美國訪學,之前不時看到美國社會新聞對槍殺案的報道,所以我對美國社會治安頗為擔憂,但時間長了,無論在安靜的波士頓,還是在喧鬧的紐約,都覺得還是蠻安全的。當看到電視屏幕上出現的校園槍殺案新聞時,反而有一種置身其外的感覺。在校園熟悉的幾位學者,我都分別去過家裏做客,感覺他們不像擁有私人槍支,但談論私人槍支帶來的社會問題時,卻表現出涇渭分明的兩種態度。
溫文爾雅的傅高義教授認為:槍不僅是一種工具,也是一種權利,是憲法賦予公民的權利。他憂慮限製持槍可能不利於遏製政府權力的膨脹:“政府是一個龐然大物,稍不留意,貪汙腐化的問題就會冒出來。更令人憂慮的問題是,出現損害人民利益的強勢政府時,公民怎麼辦呢?這種可能性是永遠存在的。”
東亞研究中心的包弼德(Peter K.Bol)教授卻持相反意見,他認為今天的環境同美國立國時相比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第二修正案》過於簡單,需要修正,需要將公共安全的價值放在高於獵鹿和對《憲法第二修正案》的扭曲理解之上,嚴格的槍械管製才能製止美國接連發生的槍殺慘案。
美國是世界上私人擁有槍支比例最高的國家(也門居第二位,但擁有率僅相當於美國的一半)。沒有哪個國家的平民能像美國人一樣,可以武裝到牙齒。然而,大多數美國人並不擁有槍,因為持槍人口中的3/4擁有兩支以上。包弼德教授認為,連任的奧巴馬總統(曾經是芝加哥大學自由派憲法教師、哈佛法學院勞倫斯教授的門徒)會在限槍問題上,超越黨派紛爭,動用總統權力管製槍支。
一項分析報告表明,奧巴馬第一個任期內,槍支銷量提高了,銷量提高是因為人們擔心奧巴馬很可能采取行動限製買槍,所以購買更積極。真具諷刺意義!桑迪·胡克小學槍殺慘案一個月之後,奧巴馬簽署了23項總統行政命令,要求國會重新立法控槍,措施中最具實質性意義的是建立全國統一的背景審查體係,禁止進攻性武器和大容量的彈夾。可以說,奧巴馬還不想激怒全美步槍協會(NRA)。擁有400萬會員的全美步槍協會是美國社會中最為強大的單一問題利益集團。它具有數量龐大的會員,組織嚴密,凝聚力強,握有大量資金,具有槍支管製組織所難以企及的遊說資源,足以左右部分選舉。在美國國會選舉中,全美步槍協會的選票隻投向擁護《第二修正案》的候選人。很多人認為,2000年大選是全美步槍協會左右總統選舉的例證: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戈爾失利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他支持控槍;而小布什是全美步槍協會的會員,反對槍支管製,得到了全美步槍協會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