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遊學第五學期,我已經漸漸有了自由自在的感覺,活動空間也更加擴大。2013年1月,受主席施瓦布教授邀請出席達沃斯論壇,並出席“世界經濟領袖非正式會晤”。這是冬季達沃斯的最高級別會晤,討論對於全球商界具有影響力的議題,規模不大,安保嚴格,與會者限於受邀請的各國部長級官員、聯合國高官、知名學者人士。這一年主題是“2015年千年發展計劃”結束後的發展目標。我的發言主旨是住宅產業化對於氣候變化、熱帶雨林保護的作用,呼籲發揮企業供應鏈的作用。會議上發言的有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世界銀行行長金永吉等國際機構首腦和各國官員,比爾·蓋茨作為國際非政府組織領袖與會。當然,我又看到了保羅·波爾曼先生,他和我是僅有兩個受邀參會的企業界領袖。
與聯合利華的五次邂逅,看似兩個不同國度企業的偶然交集,實際上體現了企業在今天這個世界中扮演的角色:企業公民的一員,全球化的主角,環保運動的中堅力量。更感受到中國企業作為全球合作夥伴,公平積極地參與到環境議程的製定和推動中。
你好,米蘭!
2010年上海世博會,萬科以“尊重的可能”主題獨立建館參展,向世界介紹中國企業在綠色環保領域的理念和行動。上海世博會剛剛落幕,籌備參與2015年米蘭世博會的小組就開動了起來。
2013年6月到9月,我兩次率隊前往米蘭考察。第一次考察目標是世博會工地,探討萬科館可能的形式和方案,確定萬科館由李博斯金擔綱設計。第二次則要與世博會辦公室進行正式洽談。
早晨8點半,SDL米蘭事務所集合,萬科團隊和設計師李博斯金夫婦一同前往世博會辦公室,拜會米蘭世博局首席執行官薩拉(Sala)先生。會談快速進入主題,萬科團隊做參展主題演示。
對於奧運會、世博會,中國人還習慣作為國家盛事來看,不惜以舉國之力來辦一場體體麵麵的大會,還頗有點古時候中央上國“讓八方來賀,萬國來朝”的意思。從世博會最初的曆史來看,外國人也是近似的態度。第一屆世博會,是“日不落帝國”展示工業革命成果和帝國肌肉的盛會,維多利亞女王親自發出外交邀請函。1933年芝加哥世博會,以“一個世紀的進步”為主題,展示美國和世界工業的偉大成就,霓虹燈、航空技術、空調建築出現在那次世博會上。1970年大阪世博會,展示繼東京奧運會之後的發展成就,此後10年,日本經濟加速騰飛。
隨著技術革命成果普及,信息時代到來,各國對世博會的態度產生微妙變化,“舉國體製”的色彩漸漸淡化,美國國會甚至立法禁止聯邦政府以財政收入參加世博會建館。剛剛結束的倫敦奧運會,就是這種思潮的體現,與北京奧運會華麗宏大的風格恰恰形成鮮明對比。
我在開幕式前夕抵達倫敦,即發現除了候機樓的廣告,幾乎難以感到奧運在即的氣氛。如果說北京奧運場館是不計工本的投入,倫敦奧運場館則體現從鋪張炫耀走向實用高效,許多新建場館都是臨建,主場館甚至已預賣給裏約,作為下屆奧運會的主場館!田園牧歌、羊群、馭馬耕作、戲耍的青年男女……開幕式展現的是英格蘭鄉村的散板。或許,正急速城市化的中國不大能領會這種懷舊情感。但對英國佬來說,冷清寂然的鄉居才能生出牢靠的美德和純淨的歡快,亦是留給現代生活的寶貴遺產。開幕式風格節製、輕鬆、幽默,如同老百姓參與的大派對,權貴名人隻是不可忽略的佐料,僅此而已。
更典型的是,倫敦人作為東道主,對奧運會並非像北京人那樣持有好感,喜迎八方客。恰恰相反,他們多是對奧運占用城市交通設施的抱怨牢騷,甚至趁機大罷其工。開幕幾天後,抱怨聲因晴朗的天氣而減少了一些,但罷工卻沒有因此停下,甚至連海關也罷工了。倫敦佬自嘲,他們罷工的動機隻有一個:拒外國運動員於國門外,金牌就全部屬於英國了。
總之,讓生活繼續,讓奧運會、世博會回歸功能,回歸快樂,是大的趨勢。這次米蘭世博會萬科館的主題是什麼呢?
食堂。從何說起?和意大利人對美食的熱愛一樣,中國人甚至說,民以食為天。計劃經濟時代的公社食堂,大學校園裏的食堂,萬科社區開設的“第五食堂”……呈現的是人們不同的生活狀態和線路。
演示結束,簡單回答世博委員會的提問。最後,薩拉先生代表米蘭世博委員會表示,“食堂”實在是個很好的主題,歡迎萬科成為2015年世博會第一家企業參展方。
窗外風和日麗,雙方工作人員在世博辦公室拍照留念,象征性開香檳,舉杯慶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