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第三學期聆聽(2)(2 / 3)

在波士頓劍橋鎮,我住在哈佛廣場附近,從這裏步行到主校區最遠的教學樓或圖書館,也隻需要15分鍾。關於這些圖書館,有許多動人的故事,讓人可以管窺美國社會進步的動力。

聞名世界的哈佛大學是波士頓的著名旅遊景點。好奇心重的遊客會停留在一座銅像前合影。銅像是坐姿,伸出的左腳鞋麵被遊客摩挲得閃閃發亮。據說,這是美國攝影留念最多的四大雕像之一,與自由女神像、林肯紀念堂的林肯坐像和費城自由紀念館前的富蘭克林塑像齊名。

他是何許人也?銅像的大理石基座上寫著:約翰·哈佛,創立者,1638年。

旅遊者滿心歡喜地同哈佛大學創立者的銅像合了影,但哈佛的學生卻一笑了之。他們開玩笑說,這裏邊有三個謊言;第一,這座銅像並非哈佛本人,而是以一個學生為原型雕塑的;第二,哈佛先生也不是大學的創立者,而是學校的捐資人;第三,學校建於1636年而非1638年。

即便如此,哈佛先生對哈佛大學的貢獻還是無法忽略。1638年,擔任學校校務委員的約翰·哈佛病逝,他將一半遺產和私人藏書捐獻給學校,學校也因此更名為“哈佛”大學。哈佛的捐獻構成了當時哈佛大學圖書館的主要財產和藏書。經過300多年的發展,哈佛大學圖書館不僅是美國最古老的圖書館,也是世界上藏書最多、規模最大的大學圖書館,藏書達1000多萬冊。有5位總統和30多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曾在這裏留下求學的身影。圖書館下設100多個分館,包括各學院的圖書館和各類專業圖書館。其中的燕京圖書館收藏有中國的珍貴善本,以及異常豐富的中國研究圖書、資料和文獻。

記得2003年訪問哈佛時,我在一位來自上海的哈佛本科生陪同下,參觀了燕京圖書館、學校專供本科生使用的拉蒙特圖書館以及規模最大的韋德納圖書館。指著韋德納圖書館內猶如迷宮的層層書架深處,這位本科生略帶自嘲和得意地說:“哈佛本科生畢業前必做三件事:一、裸奔一次;二、在韋德納圖書館做愛一次;三、在哈佛那座銅像的腳麵上撒泡尿,哈哈,當然是晚上沒有人看見的時候。”

韋德納圖書館是哈佛的“旗艦”圖書館,也是全球最大的大學圖書館。圖書館門外的石碑上的紀念碑文:韋德納是哈佛大學畢業生,生於1885年6月3日,死於1912年4月12日泰坦尼克號的沉沒。這座圖書館是韋德納母親捐贈的,這是愛的紀念。1915年6月24日。

韋德納家族是一個十分富有的家族。1912年,27歲的韋德納與父母從歐洲搭乘泰坦尼克號返回美國,船沉沒前,老韋德納把妻子和女傭送上小艇,自己和兒子留了下來。據說小韋德納愛書如命,在臨死前,仍欲奮力搶救一本弗朗西斯·培根的散文集。從災難中幸存的母親以兒子名義給母校捐贈了一個圖書館,藏書容量可達500萬冊。對校方唯一的要求是,在為小韋德納保留的房間中,每周都換上一束鮮花。100年來,這個房間每周都會換上一束鮮花。

可以說,哈佛就是由畢業校友捐贈建設起來的大學。在韋德納這座迷宮一般的大型圖書館中,你能呼吸到特殊的氣味,感受到美國社會進步的動力,包括社會財富的積累,樂善好施的慷慨,還有不懈求知的渴望。有人說這個圖書館是呼吸著的,“呼是指學期開始時,大量書籍從書架上被席卷而去;吸是指學期結束時,這些書又飛了回來。韋德納圖書館的書架比其他地方更意味深長,我常暗想,宇宙是由書這個單一元素的無窮變化形態所組成,所以,人類也是由書構成”。

參觀哈佛的遊客,還少不了要到“哈佛橋”看看。哈佛橋橫跨查爾斯河,連接波士頓市和劍橋鎮,麻省理工學院就位於大橋的北岸。問題來了,為什麼位於麻省理工學院校園前的大橋卻以“哈佛”命名呢?一位在麻省理工學院就學的中國留學生告訴我:“哈佛大學認為,哈佛對教育的貢獻卓越,提議該橋命名為哈佛橋。麻省理工學院分析了橋的結構後,認為不穩固,出於不願‘蹚渾水’的想法,就同意了哈佛大學的提議。哈佛橋建成後才5年,由於交通量劇增,橋居然真的垮了。”

現在的哈佛橋是後來重新興建的。當年興建的哈佛橋不夠堅固這是事實,但這位留學生所說的八卦卻是麻省理工學院人對哈佛的調侃。

事實是,該橋建於1891年,而此時麻省理工學院的校址還遠在波士頓市的後灣區。25年之後的1916年,麻省理工學院才從後灣區遷址到現在的地方。為什麼從波士頓遷到劍橋鎮?麻省理工學院的學生會繼續調侃“因為哈佛實在太糟糕了”——雖然是笑話,但對哈佛的微妙情緒卻表現出兩個美國名校的競爭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