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在此時美國爆發金融海嘯,致使國際環境發生巨大變化。抑製通脹即刻變成防止緊縮,中央政府采取4萬億刺激經濟新政策。房價調控功虧一簣。進入2009年,房價全麵報複性反彈,20個重點城市中,12個城市成交均價超過曆史最高水平,其餘8個城市也已接近曆史最高水平。北京尤甚,房均價上漲幅度超過60%,深圳等地也緊跟其後。一線城市房價的瘋狂上漲迅速向二、三線城市蔓延。具有諷刺意味的是:2008年捂盤惜售的發展商到了2009年卻因房價上漲賺到了原來利潤的1.5倍,而萬科卻因降價少賺了。有媒體說王石看走眼了,為什麼那麼早降價?我不後悔降價,反而對瘋狂漲價憂心忡忡。日本泡沫破裂的曆史記憶猶新:
20世紀70年代日本政府開始了以高速公路、新幹線(高速鐵路)為核心的大規模基礎建設。以此背景,“廣場協議”後大量熱錢流入,致使房地產價格暴漲。最初是東京地區,隨後上漲風蔓延到大阪、名古屋及其他大城市。受房價驟漲的誘惑,許多日本人紛紛拿出積蓄炒股票和房地產。到1989年,國土麵積僅相當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日本,地價市值總額竟相當於全美國地價總額的4倍;到1990年,僅東京都的地價就相當於美國全國的總地價,可謂世界經濟史上空前的房地產泡沫。
麵對房地產泡沫,日本政府沒有及時采取有力措施遏製,1987年才終於出手。1988年,東京地價開始回落,但是以大阪、名古屋為主的大都市圈地價仍在上升。1991年,日本全國範圍地價開始回落,至1993年,房地產業全麵崩潰,遺留下來的壞賬高達6000億美元。受此影響,日本迎來曆史上最為漫長的經濟衰退,至今也未能徹底走出陰影。反觀中國,在21世紀初至今的大規模基礎建設和城市化過程形成的房地產熱同當年的日本有許多相似之處,尤其是2009年的地價房價瘋狂上漲,前景堪憂!
2010年中央政府開始新一輪的嚴厲措施,限貸、限購、行政審批三管齊下,抑製投機性需求,成功達到了調控預期的效果。根據70個大中城市新房價格統計,2011年房價同比微漲1.6%,但同期人均收入實際增長了14%。到2012年三季度,住宅價格同比下降1.1%,而同期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3%。換句話說,按照購買力計算,2011年至今,房價實際每年下降了12%。再看萬科的經營狀況,在嚴厲調控政策下,萬科堅持主流消費市場,2011年營業額1200億,2012年持續增長。與此同時,公司著眼未來,推廣住宅產業化、全裝修、綠色住宅,產品性能和質量得到全麵提升,正從一個傳統的營銷型發展商向技術研發為主導的技術性公司轉型。假設經濟持續增長,堅持調控政策,再有2~3年時間,房地產軟著陸是有可能的。在這個過程中,企業也可能從規模速度型向質量效益型增長的模式轉換。
一年後,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金牌節目《60分鍾》對我進行采訪,話題還是中國房地產。
主持人:你們是世界上最大的房屋建築商嗎?
王石:我想是吧。
主持人:也許是?
王石:是的。僅就數量而言,而不是質量。
主持人:中國目前的房價是不是太高了?
王石:是的。
主持人:有泡沫嗎?
王石:當然有。
主持人:存在泡沫,關鍵問題是會不會破裂?
王石:如果破裂,那就是災難。
主持人:許多經濟學家指出,泡沫大到這個政府難以控製了。
王石:我相信最高領導人擁有足夠智慧來處理這事。
我個人結論是:2013年中國經濟不可能因受地產泡沫牽連硬著陸,但我們卻不能不對泡沫有足夠的警惕。
一份三明治,一杯咖啡,咖啡廳匆匆簡餐。校園裏傳來陣陣樂聲,高亢激昂,這是在為我腦海裏思考的高歌猛進的中國房地產伴奏嗎?
遠離浮躁喧囂的校園。走到街上看,雨點還在飄灑,沒有停的意思。樂隊行進中,青年學子撐傘載歌載舞,是哈佛的375周年校慶。樂隊奏響了貝多芬第三交響曲,引數萬聽眾興奮地回應。激昂的曲子不是盲目的歡歌,而是追求博愛、自由、正義的凜然正氣,恰如哈佛人的精神。
求知的修道院
來到哈佛第一年,神經是緊繃的。到了第二年,我終於可以略放鬆下來,仔細打量所在的這個求知的修道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