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微環境
“在企業家、登山家和‘不行賄’三個標簽裏,我選擇了‘不行賄’。
“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人對自己的命運有無窮好奇的期盼,一直試圖創造生命的意義。物質生活越豐富,工作形態越超脫,事業成就越大,社會影響力越大,對這個問題的焦慮就越強烈。
“萬科企業文化的要點:簡單、透明、規範、責任。就中國傳統文化和目前轉型中的中國社會現實來說,要做到上述幾點不容易。正是不容易,才值得去努力,知其不可為而為之。這也許就是萬科精神吧。”
2012年初,由哈佛亞洲中心主辦的“亞洲企業倫理研討會”在深圳舉行,我和來自日本、韓國、印度、東南亞、中國台灣和香港的企業家一起,探討各自企業倫理的形成機製。與會的學者除了哈佛商學院、亞洲中心的教授們,也有杜維明教授這樣的中國海峽兩岸“新儒學”大師。按計劃,這是我在哈佛參與的重要工作項目之一。
哈佛亞洲中心主任凱博文教授因為生病不能前來中國,就在家中通過視頻發言,介紹中西傳統哲學倫理精神對現代企業的影響。凱博文教授認為,道德經驗體現為個人和團體如何認真處理和對付生活中的危機和無常。一般意義上的道德,往往是從地方立場[71]出發的,但地方立場需要受到倫理的評判,包括外部的審視,內部的細究,挑戰原本已經被接受的地方價值觀。道德生活與倫理觀念緊密相關,倫理觀念要求我們,要追求超越地方環境的、可以用來指導我們生活的價值觀。追求有道德生活的人們可能會意識到,他們身處的基於廣義道德定義上的道德環境是錯誤的,於是他們會站出來批評或抗議,並身體力行正義的事情,而不管形勢對他們有多不利,也不管這個選擇會為自己帶來怎樣的負麵後果。在實際存在的道德經驗包圍下,這常常會使他們招致麻煩,處境艱難。這就是何以有些人盡管私下對不道德的政策有意見,公開場合卻隨大溜附和。而當他人因這種不道德的政策蒙受傷害時,又會產生犯罪感,譴責自己錯誤效忠。
現場與會者圍坐,四塊液晶顯示屏近距離與遠隔重洋的凱博文對話,感覺十分親切。現代社會高科技可以拉近人們的距離,也可能讓人們封閉自己,更加疏離,從而加速倫理的崩塌。古代社會倫理,更多體現為宗教、國家、家庭等關係,進入現代社會後,企業大量出現,成為社會肌體最重要的組成分子之一,其倫理形成、演變,深刻影響及每一個人——企業家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的意義。
會議規模不大,卻是大梅沙萬科中心第一次舉辦國際研討會,對大樓的硬件和軟件都是一次考驗。這之後,萬科中心舉辦類似的活動逐漸多了起來,7月份舉辦中美房地產投資峰會,不定期舉辦大師公開講堂……期望這裏未來是一個國際交流的平台。哈佛商學院副院長琳·佩恩女士也參加了此次企業倫理研討會,這是哈佛商學院第一次與萬科接觸。教授很認同萬科的倫理精神和經營理念,之後連續三次邀請我到哈佛商學院上課,並且提出:希望到萬科進行調研,編寫案例,納入哈佛商學院的授課案例庫中。2012年8月、2013年8月她兩次親自帶隊到萬科進行調研。
這次會上提供了一份特殊的飲料:萬科中心自產的蜂蜜水。我向嘉賓們介紹:拜訪WWFus總部,建築的環保理念給了我很深印象:陰暗的地下部分,被引出到戶外陽光下,本來是職員們避之唯恐不及的低效空間,如今卻聚攏人氣;屋頂綠化不是簡單一種了事,而是精心挑選草種、花種,達到更好的視覺和生態效果;同時,屋頂還養了幾箱蜜蜂,使環境更加和諧。我當即致電萬科總部總裁辦,希望在深圳大梅沙總部的綠化中也要引進蜜蜂。幾個月後,引進的兩箱中華蜜蜂已經開始產蜜,每次可割蜜15斤。隨後又增加到6箱蜜蜂,就萬科中心周邊的花源來說,達到相對飽和狀態。我們還利用兩個土丘,種植馬櫻丹和柑橘,這是蝴蝶和蜜蜂喜愛的植物,有意營造一種“招蜂引蝶”的微環境。
企業可以微調建築的周邊環境,可以破壞,也可以營造和諧怡人的微環境。對於社會環境也是如此,我們能營造一種什麼樣的倫理微環境?我們是驅動社會向善,還是向著貪婪無節製的深淵狂奔?
晚宴也安排在萬科中心。與其說是晚宴,不如說把研討會搬到了宴會廳裏。嘉賓們手持酒杯,繼續當天話題。北大的杜維明教授來自台灣,是台灣“新儒學”的代表人物,風度涵養極好,此前久仰大名,卻是第一次見麵。麵對大梅沙的優美夜景,矜持的老教授忍不住大讚萬科中心的建築。“想不到,想不到!”大師看著我說,“這座建築太美了!這是中國最美的社區,希望明年的研討會還能放到這裏,我一定會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