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舊金山和波士頓由於不同的優勢——國際經濟中心、科技和產業創新和發達的教育體係,能源源不斷吸引來自全美甚至全球的聰明的大腦,聚集一起。城市與城市的競爭、國家與國家的競爭表現在很多方麵:資源、農業、工業、金融、軍事……但歸根結底,在這些硬件的背後,是知識決定了城市和國家的核心競爭力。
2010年,舊金山和紐約居民中大學畢業生的比例都在40%左右,遠遠高出底特律27%的水平。舊金山灣區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大力投資教育,並將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斯坦福等大學的知識創新能力與企業家創新精神融合,形成了後來的矽穀。而紐約利用區位優勢和企業家精神,提供金融和高級生產服務,成為世界經濟之都。反觀底特律,不僅缺少對人才的投資,在看到城市衰退跡象時,選擇了通過大規模投資基礎設施建設和城市更新改造,試圖刺激城市複興,最終未能如願。
我不由得想到深圳。大概在10年前,《深圳,誰將你拋棄》一文乍出,洛陽紙貴,也深深刺激深圳人的心靈。普遍感覺,改革開放的排頭兵深圳已經籠罩在上海的光環之下。前有京滬穗地位超然,後有蘇州天津緊緊追趕,深圳會不會走向衰退呢?很多人都疑惑。聽完格雷瑟教授的課,我說深圳不會衰退,就一條邏輯:深圳是成功新興企業最多的城市,是知名民營品牌最多的城市,聰明腦袋瓜聚集,深圳就充滿希望,充滿競爭力。
格雷瑟教授還一反批評城市貧民窟的傳統立場,他認為貧民窟是由大城市生物鏈造成的,它能給予進入城市的農民更多選擇、更多希望——不是和城市中產階級比較,而是和他們原來的生活比較,盡管他們現在生活在貧民窟,但是生活狀態要比原來更好。如今,教授大作《城市的勝利》不僅高居美國暢銷書排行榜前列,而且也已經風靡中國。
房地產泡沫有多大?
濕漉漉的雨天,熬夜準備演講稿,第二天一早起來,匆匆往哈佛商學院趕。
哈佛商學院的J教授開了一門中國房地產市場的係列課程,邀請我作題為“中國房地產1997”的演講。課程結束匆匆往語言學校趕,下課時突感饑餓難耐——噢,一整天忙忙碌碌,完全忘記了吃早餐午餐!
回味早上課程J教授的判斷:中國的房地產泡沫在2013年會破裂。理由是,在中央嚴厲的宏觀調控下,房價停止上漲,土地價格神話破滅,嚴重依賴土地財政的地方政府將會破產,呆賬使銀行麵臨危機,美國“兩房”誘發的金融危機也將在中國出現……。
使用模型分析,得出此結論並不出奇。但作為講座嘉賓的我卻持不同觀點,理由很簡單:中國的金融體係同西方的金融體係有很大差別,並沒有完全市場化,即使出現大量呆賬,也不會通過大量企業破產來迅速實現市場重新組合,亦很難出現地方政府破產。再者,中國存在的房地產泡沫同美國通過透支信貸發生的信貸危機沒有可比性,因為完全處於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一個是工業化和城市化進行時土地隻漲不降神話催生的泡沫,另一個是後工業發展時代的金融衍生工具催生的泡沫。如果比較,中國房地產現狀同日本20世紀90年代的房地產泡沫更有可比性。
2004年以來,中央政府不斷出台以控製房價上漲過快為目標的新政策,結果卻是房價在短時間被抑製後即刻報複性反彈,直至2007年下半年出台了以金融工具為手段的嚴厲政策。此時,許多房地產發展商根據以往經驗,采取惜售或捂盤的姿態。萬科卻持不同的觀點:宏觀調控發揮作用,價格到了拐點。萬科開始降價,但大多數同行卻保持觀望態度。進入2008年,消費者觀望,市場萎縮,但大多數發展商仍堅持不降價,市場進入詭異的膠著期。直至10月份,堅持不住的發展商全麵降價,調控政策見效。此時,同行才對萬科先行一步降價悟過勁兒來。萬科之所以這樣做,並不是有什麼先見之明,而是抑製了資本與生俱來的貪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