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盟的力量
2002年9月,中城聯盟12家公司決定,每家拿出1000萬元,成立中城聯盟投資管理有限公司。這家誰也不控股的基金,是中國最早的房地產基金之一。10年內,中城投資從“互助基金”到以項目投資為主的“公司型基金”,再到以基金發起和管理為主業的“投資管理股份公司”,股東從12家增加到51家,資本金增加到5個億,股東和基金投資人合計分紅超過7.5億元,基金規模達到70億元,累計投資規模達到110億元。
最令人振奮的是,這個高度體現同行企業之間信任度的基金,投資回報優異,壞賬率為零。
2003年,中城房網更名中城聯盟。2006年,戴大為擔任聯盟秘書長,勤奮肯幹的他給聯盟帶來許多活力。如今聯盟成員已發展到59家,相互之間往來交流更加頻密。中城聯盟組織的會議、活動、考察總是高度紀律性、實用性,聯盟會員之間親密友善,在所有非政府組織中已經很有口碑。聯盟創立之初提出的“信息共享、共同培訓、共同采購、共同投融資”四大目標,除共同采購外,其餘目標都在按計劃推進。
近年,中城聯盟成立了公益委員會。“5·12”地震後,聯盟參加“拉住孩子的手”活動。在所有參與組織中,中城聯盟是反應最快、資金到位最快的。與此同時,聯盟多家成員單位均成立了公益基金會,如萬科、萬通、南都、建業、天泰、中大、榮華、俊發,等等。“企業社會責任”逐漸成為聯盟活動的一大主題。
此時,距離聯盟成立已經過去了11年時間。
2010年1月,中城聯盟董事長新春家宴。每一年,聯盟成員董事長有兩次固定聚會,一次是新春家宴,一次是中秋家宴。這回舉辦新春家宴的同時,還要開一個戰略研討會。
我做些什麼,才能夠幫助聯盟提升整體戰略呢?我想,綠色住宅應該是我們的努力方向,這是我幾年來一直有的思路。我打算在會上介紹萬科的綠色戰略,但僅僅一個會議,作用極其有限,需要更大的動作,來刺激聯盟成員接受新事物,提升聯盟的“含綠量”。
這些年,除了萬科,還有三家企業在綠色建築方麵也享有口碑,甚至比萬科做得更加前衛——鋒尚、當代和朗詩。這三家新銳開發商大膽使用地源熱泵和地板輻射技術,在材料上下功夫,提升住宅氣密性,打出“告別空調暖氣時代”的口號,令市場耳目一新。
我打算在會上呼籲聯盟會員向鋒尚、當代和朗詩學習——不過,如何能邀請到這三家企業加入聯盟呢?對聯盟內大多數企業來說,它們的規模更接近,它們的做法也更有可借鑒性。
1月份,鋒尚張在東、當代張雷、朗詩田明三位企業家受邀來到大梅沙萬科總部,參加中城聯盟董事長新春家宴和戰略研討會。
和田明見麵,寒暄幾句後,我提出一個問題:“萬科有沒有可能投資朗詩,成為朗詩的戰略股東方?”
田明一愣:“王總這個提議太突然了,很開心,但無法立刻回複。”
我說:“可以理解,這當然需要時間考慮。”
田明:“還是覺得太突然了,王總怎麼會有這個想法呢?”
我回答:“之前對朗詩進行過簡單調研,技術領先,管理有體係,企業富有理想激情,透明度也高,和萬科的理念有相通之處!”
戰略投資的事情,後來沒有繼續操作,但這次長談一小時,讓我感覺政府官員出身的田明身上,帶有60後企業家的鮮明特征:受過高等教育,踏實細致,熱衷於鑽研技術解決方案。
參觀萬科中心。張在東、張雷和田明尤其對這棟LEED白金認證的大樓充滿好奇,這三位企業家對綠色建築都有自己獨到理解,一邊參觀一邊詢問各種技術參數,擔任導遊的萬科誌願者招架不住……優秀企業家心裏,都有一顆好奇求知的心。
第二天會議上,我向大家熱情推薦“綠色三劍客”。鋒尚、當代和朗詩也正式加入中城聯盟。
這一年,由鋒尚、當代、朗詩、萬通、萬科等企業牽頭,在聯盟成立了綠色專業委員會,加快綠色建築的推介和推廣。2011年,中城聯盟貢獻了住建部綠色三星評定項目的大部分,其中萬科完成274萬平方米,占全國綠色三星項目的41%;朗詩完成74萬平方米,占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