頑症為什麼久治不愈(4)(1 / 1)

什麼叫權力的自我合法化、自我合理化?就是官員自我授權,自詡高明,自封正確地行使公共權力,也就是權力缺乏民意約束,天然地偏向於自身利益。如今股市生的病,樓市生的病,金融市場生的病,無一不是權力攪市場攪出來的病。而實體經濟生的病,郎鹹平認為是“投資經營環境惡化”和“盲目招商引資”兩大病症,也都是權力攪市場攪出來的病。總之,你左看右看、上看下看,所能看到的經濟病兆,無一不是處方被錯開、資源被錯配落下的毛病。

你看到發改委昨天批準油價破“8”,今天又約談企業暫緩漲價。人稱“小國務院”的國家發改委,有近40個司局,200個司長,都忙得一塌糊塗。你看到財政部用開征民航發展基金接續了機場建設費,也不用拿去人大討論一下。你看到權力的野馬,不係韁繩、沒有邊界地縱橫於市場並反複踐踏。馬蹄之下,能不留下了傷病?每當經濟體生了病,人們總以為是市場有病,權力沒病,隻有調控才能治愈市場。實際上病兆在市場身上,病灶是在權力身上的。權力生了病,反倒給市場灌藥,去整治市場,對嗎?按理說權力出錯,正要靠市場去糾正它、喂它吃藥才對。市場沒錯,是由於市場有自我修複、自我糾錯能力。而大多數人卻不相信市場比政府更正確,不相信市場能矯正政府的出錯。

發燒為什麼久治不愈?因為“膨脹的貨幣政策使投資者混淆了人為製造的需求和自然的市場需求”(哈耶克語),出現了“荒謬、妄為和極度違背常理”(斯密語)的非理性繁榮。國內市場的持續發燒,不但不是市場生的病,恰恰相反,發燒是市場對權力的排異抗拒,是市場對於外部病毒入侵的自我保護反應。“荒謬、妄為和極度違背常理”的投資行為,都屬於資源錯配,也都是市場被侵害後的糾錯反應。可喜可賀,市場如今退燒了,表明病兆緩解了,市場的糾錯反應生效了。

前邊說過,衰退是對發燒的糾正。消費萎縮,是對投資膨脹的報複。貨幣貶值了,則是超發貨幣招致了懲罰。基建的大麵積停工,是對產能過剩的糾正。市場失血,是投資過度透支的結果。實體經濟很受傷,則是房地產一花怒放百花殘、一業興盛百業凋的後果。總之,還是前邊那句話,衰退,是市場的休養生息,是市場的自我療傷與自我康複。權力設置的路障,最終要靠市場來清障。權力攪市場攪出的病,隻有放權讓利,放市場一碼,讓市場生態恢複,病體才能緩慢自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