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其實不特
改革開放就是回歸人類文明的共同大道。回歸曆史,回歸常識,回歸人類共同價值!想離開這個東西另搞一套,搞出來是什麼結果,我們過去的曆史已經完全證明了。
--朱厚澤
經濟增長,是個各國爬樓梯的競賽。18世紀爬樓梯最快的,是英國打頭的12個歐洲現代化母國。19世紀,12個母國的4個兒子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趕了上來。20世紀,日本與東亞4小追上來了。進入21世紀,是起步較晚的金磚5國趕上來了,其中,中國的攀登速度最快。但我國國民收入33年來的增長,遠不如戰後德國、日本快。德國用了15年,日本用了13年,人均收入就超過了3千美元。而我國人均收入超過3千美元用了30年。日本國民收入倍增僅用了7年,我國剛才提出收入10年倍增的目標。其實,不是依靠收入高,而是依靠大宗商品進出口的總量大,我國才由外圍圈走進世界經濟的核心圈的。由此可見,國內的GDP增長雖快但收入提高並不快,爬樓梯的兩條腿不在同一個台階上,是錯位的。
青木昌彥認為各國爬樓梯時分為五個階段:人口過剩拖累人均增長的馬爾薩斯M階段(Malthusian
phase),政府主導產業升級的“趕超”G階段(G-phase),資源環境限製增長的K階段(Kuznets-phase),人力資本為引擎的H階段(Human
capital-phase),以及“後人口因素”的post-D階段(Post-demographic
phase)。與日本處在post-D階段,韓國處在H階段不同,由於“非自然發展路徑”,中國雖已處在K與H階段之間,但仍有M階段與G階段的特征。僅從這個階段性的混雜,也能看出國內的發展是錯位的。
金磚5國裏比較起來,“增長最快的國家,並不總是那些自然資源最豐富,教育水平最高,人均收入最高的國家。”(劉易斯語)為什麼?因為存在“落後的優越性”(維布倫語)。所謂“落後的優越性”,是說窮人最多,工資最低,潛在市場最大,反倒最能吸引投資。人力資源最豐富的國家,潛在的人力資本也最豐富。中國以別國難比的巨量勞力與巨量市場,換取來巨量投資與技術。得益於人力資源資本化與市場國際化:我國已經躍居世界最大債權國、貿易順差國與外彙儲備國,經濟總量也躍居世界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