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記化合物的研究和製備
早在20世紀50年代,王世真留美時就標記合成了(上標14)C-天門冬氨酸、(上標14)C-甲狀腺素等許多新的標記化合物,這些標記化合物也是世界上最早一批放射性標記化合物之一。回國以後,他在國內首先開展了放射性標記化合物的研製工作。他先後研製出(上標14)C-甲酸、(上標14)C-標記的多種氨基酸、(上標14)C-腺嘌呤和一係列(上標131)I標記的標記化合物,如鄰碘馬尿酸、二碘熒光素、甲狀腺素及其衍生物等。除此之外,他還為中國培養了第一批放射性標記化合物工作者,特別是他在中國醫學科學院放射醫學研究所任標記化合物研究室主任期間,在他的領導下,從1959年到1979年共合成、生產了總計多達100多種的標記化合物,極大地促進了中國許多基礎與臨床學科科研工作的開展。
實驗核醫學與臨床核醫學的結合
1979年王世真到北京協和醫院工作以後,一直致力於將實驗核醫學技術充分運用到臨床醫學研究中去。他在國內首先開展了放射免疫顯像的研究工作。放射性核素標記的腫瘤抗體與人體內腫瘤抗原特異性地結合,就能將標記核素帶到腫瘤部位,而同位素掃描儀,伽瑪相機可以在體外準確地對其進行定位,達到早期診斷的目的。1984年王世真指導的博士研究生首先完成了抗人卵巢癌多克隆抗體的(上標131)I標記並在臨床上成功地進行了腫瘤定位,邁出了中國放射免疫顯像研究的第一步。此後,他的研究生們先後開展了肝癌、結腸癌、肺癌的放射免疫顯像研究。特別是在“七五”期間,腫瘤的放射免疫顯像研究作為重點攻關項目得到了國家的資助以後,為了進一步提高放射免疫顯像的特異性和靈敏度,他們又在多種單克隆抗體的製備、標記以及單克隆抗體F(ab’)2片段的分離、提純、標記等方麵做了很多工作並取得了很大進展。
早在20世紀70年代末,王世真就提出在實驗核醫學的領域內開展以無放射性的穩定同位素作為示蹤原子來進行臨床醫學的研究。1982年,在王世真的領導下,他的實驗室首先製備出了(上標15)N標記的甘氨酸,同年,用氣相色譜/質譜/計算機(GC-MS)聯用儀進行生物樣品中放射性核素的定量,並將此法正式用於人體的代謝研究。以此為開端,他們用穩定放射性核素標記多種氨基酸,以此種示蹤的方法較係統地進行了對慢性腎功能衰竭以及白血病患者中蛋白質、氨基酸代謝紊亂的研究,並針對其代謝特點開展了用必需氨基酸治療的研究。除此之外,他們還相繼開展了穩定放射性核素標記化合物的研究、雙標記呼氣實驗、藥物代謝等方麵的研究工作。
在20世紀與21世紀之交,他主要從事標記奧曲肽(octreotide)的合成。過去此顯像劑為荷蘭獨家生產。現該劑應用很廣泛,適用於許多腫瘤的診斷。此外,他還籌建了正電子發射X線體層攝影(PETPECT)中心,現在該中心的圖像水平不亞於國外先進水平。動物實驗也在進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