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王世真為中國核醫學界與世界各國之間的學術交流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他曾率領代表團參加第3屆世界核醫學大會,先後出訪過美、英、法、奧、印尼、以色列等十餘個國家,並多次作為會議主席、主持人主持各種國際核醫學學術會議,介紹中國核醫學研究的最新進展。他是第5屆世界核醫學聯盟國際聯絡委員會委員。1986年在中國核醫學會主辦的中美核醫學座談會上,他與夫人周前教授一起被美方授予“核醫學優異成就獎”,並榮獲金質獎牌。1988年首都核醫學中心出麵主辦,在北京召開了第一次在中國舉辦的國際核醫學學術會議。參加會議的有來自28個國家的200多名代表,王世真任大會主席。
他曆任中國核醫學、中國生理科學會常務理事,中華核醫學會名譽主任委員,衛生部科委常委,衛生部科委原子醫學與放射醫學專題委員會主任委員,國家科委醫學專業組、國家科委同位素專業組、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評議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學科評審組成員,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常務委員,衛生部核醫學專家谘詢委員會、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國藥典委員會委員,衛生部核醫學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此外,他還是《中華核醫學》雜誌名譽總編輯,《核電子學與核探測技術》雜誌主編,《核技術》雜誌、《中國醫學科學》雜誌(英文版)的編委,《同位素》雜誌的顧問。
王世真一生十分刻苦勤奮,在工作中,有堅韌不拔的頑強精神。他頭腦清楚,思路敏捷,善於接受新事物,即使到了晚年仍然堅持讀書,不斷更新知識,開拓思路。
王世真在科學研究中從不故步自封,從不保守自大。許多做過他助手和學生的人都認為:與他在一起工作決無被束縛、被限製之感。他一貫倡導實事求是、一絲不苟、踏踏實實搞研究,一心一意做學問的精神。他總是認為:衡量一個學者的學術水平並不是僅看其文章發表的數目,更要看他研究內容的質量。科學研究需要的是鍥而不舍、始終如一的鑽研精神,而不是趕時髦、巧鑽營,片麵追求文章數目,對科學不負責任的態度。王世真一直遵循著這一原則。
王世真性格和善、隨和,從不粗暴地訓斥他的下級和學生。國際上搞甲狀腺素研究最有名的權威歐本海默(Oppenheimer)的實驗室裏也掛有他的照片。他對生活要求不高,但總是服裝整潔。從青年時代起就喜愛騎自行車,打乒乓球,曾得過燕京大學、清華大學、艾奧瓦大學乒乓球競賽的冠軍。即使到了60歲以後,他的球藝依然在研究所有名氣。老年後逐漸喜歡打太極拳。在他74歲時,他依然可以輕輕鬆鬆地騎自行車,走較遠的路。
王世真一生工作十分勤奮,科學研究碩果累累,發表學術論文180多篇,主編和編寫了十多本專著及工具書,曾主編《中國醫學百科全書·核醫學》(1986)。
有關甲狀腺素的研究
從20世紀40年代開始,王世真對甲狀腺素做了大量係統性的研究工作。
1950年和1951年,他首先發表了兩類甲狀腺素類似物的結構。其中一類具有擬甲狀腺素的活性,另一類具有抗甲狀腺素的作用。他對這些化合物進行了一係列的結構改造,並對這些化合物的結構與功能之間的關係進行了詳盡的研究。他的這些工作在開創了一個新的研究領域——結構和功能關係的研究。
為了深入研究甲狀腺素的作用機製,他於1952年研創出(上標14)C標記的甲狀腺素,這個化合物的製備後來被作為國家級文獻保存在美國文件研究所(ADI)。此外,他還製備了(上標131)I標記的二碘酪氨酸、三碘甲狀腺原氨酸和甲狀腺素。
王世真在甲狀腺素生物學作用的研究方麵做了多方麵的工作。其中包括甲狀腺素對各種酶的作用,對代謝的影響,對微生物的影響,對外分泌激素的影響以及甲狀腺素與其他激素(如腎上腺素、腎上腺皮質激素)的相互作用等。通過這些研究,他提出了許多有獨到見地的新的論點。例如,他利用(上標14)C-酪氨酸示蹤的方法研究甲狀腺素的生物合成。結果發現,酪氨酸不但能夠轉變為甲狀腺素,也能夠轉變為甲狀腺中的碘化酪氨酸。碘化酪氨酸的確是甲狀腺素生物合成的中間物,當時流行的觀點僅僅把碘化酪氨酸當做碘的攜帶體,他證明這種觀點是不正確的。他還發現甲狀腺素在體外可以改變大鼠腦線粒體單胺氧化酶(MAO)的活性,這種改變與激素濃度有關。當時一般認為甲狀腺素的作用機製是激素與細胞核上的受體結合,增加基因信息的轉錄,誘導特定蛋白質的合成,產生激素的生理效應。但他在采用純線粒體組分進行實驗,而不涉及細胞核受體及蛋白質合成體係時,仍可見到激素對酶的影響。因此他認為甲狀腺素可以通過細胞核以外的其他途徑產生作用。此外,他還提出了不同劑量的甲狀腺素具有雙向性作用的觀點。他的這些觀點對進一步深入研究甲狀腺素的作用機製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