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臧玉洤(1)(1 / 2)

臧玉洤,中國神經解剖學主要奠基人之一。一生從事科學研究和教學工作。早年把國外先進的心理學介紹給中國,以後又專門從事神經解剖基礎理論方麵的研究,他對視覺、脊髓和小腦的研究尤為深入,有許多新發現和新見解。他編寫了多種有關神經解剖方麵的書和講義。

臧玉洤,字伯譚,曾用英文名TsangYu—chuan。1901年(清光緒二十七年)5月10日出生於河北省完縣東陽各莊。祖父務農,父親為貢生。他在10歲左右隨父親在河北省保定讀書,1914—1918年於保定育德中學第八班學習,他是班中的好學生,學習成績名列前茅。1918年中學畢業後考入北京大學,先在中文係學習,後轉入哲學係。1919年他參加了五四運動,上街遊行。在大學讀書時期,他因家境貧寒,生活很艱苦。為了幫助二弟臧玉海在北京大學讀書,他一麵學習,一麵擠時間給報刊寫一些文章和做一些翻譯工作,賺到一點兒微薄的稿酬,借以維持生活。

1924年他從北京大學畢業,因北方軍閥混戰,便到上海商務印書館做編譯工作,以微薄的收入養家及供弟弟上學。1925年他翻譯出版了所著的Psychologyfromthestandpointofabehaviorist(《行為主義的心理學》)一書。

1926年他從上海轉到北京清華大學心理係任助教。1928年他翻譯出版了所著的Bodychangesinpain,hunger,feverandrage(《痛、饑、懼、怒時的身體變化》)一書。

1929年他考上河北省的公費留美,1930年赴芝加哥大學解剖科,從著名神經解剖學家博士學習,獲得博士學位後,在美國工作了一段時間。在此期間他從事神經解剖學的基礎理論研究,先後發表了論文(包括博士論文)約9篇。

1936年9月,他從美國動身,到英、法、德、意等國進行參觀學習後回國。在北平清華大學心理係任教授。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後清華大學南遷。他因經濟困難,未能隨校南遷,乃轉到北京協和醫學院解剖科工作,先做研究員,後任副教授,講授人體解剖學和神經解剖學。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1942年初北京協和醫學院被日本侵略軍封閉。他轉到北平醫學院解剖科任教授,繼續講授人體解剖學和神經解剖學。就在這樣的動亂時期,他仍專心從事科學研究工作,先後發表論文約計7篇。在日偽的鐵蹄統治下,物價一日三漲,人民生活非常痛苦,他每月薪金收入又很少,全家生活很困難,他為了維持全家人的生活,還從西四牌樓步行到和平門外的北京師範大學生物係去兼課。每次去講兩小時,而講課所得的錢隻能買五個燒餅。在非常困難的情況下,他把從美國帶回的手提英文打字機賣掉,換了兩袋麵粉,以便維持生活。

1942年4月,他患了斑疹傷寒,病情危重,發著高熱,處於昏迷狀態,被轉人北平醫學院附屬醫院。住院3周病情方好轉,但他身為醫學院教授,卻付不起住院的醫療費。他身體恢複後,便馬上投入了北平醫學院的教學工作。在這一時期,他編寫出版了幾本教學講義,計有《中樞神經係》(1944年由北平醫學院印刷)、《神經解剖學實習》(1944年由廣協書局出版)、《人體解剖學實習》(1946年由醫務生活出版社出版)。這幾本書都曾多次再版重印。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政府的北京大學接收專員陳雪屏來到北平,親自到他家裏邀請他擔任北平醫學院院長,但他婉言謝絕,安於教授的清貧生涯,專心於著書立說。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一直在北京醫學院任教授。1950年初,他主辦多屆高級師資進修班,培養了大批解剖專業人員,他的學生遍布全國各地。1955年他招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第一批研究生。他為研究生編寫教材,並親自領導6位青年教師翻譯了Podkopaeu原著的《人類神經解剖學》,作為當時急需的教材,他在夜間認真地逐字修改譯稿,要求十分嚴格。他治學謹嚴、一絲不苟的科學態度,給學生留下了極深的印象。

臧玉洤編寫過多種教材。他編寫的《中樞神經係》1944年由北京大學醫學院印刷,1953年由北京醫學院印刷。《神經解剖實習》1944年和1954年由上海廣益書局出版。《人體解剖實習》1946年由上海華東醫務生活出版社出版,1951年由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1954年,他為北京醫學院編寫了《神經解剖實習圖格》,又與張培林、李文佑合作編寫《神經解剖聽講圖格》和《神經解剖綱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