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陸寶麟(3 / 3)

研究絲蟲病傳播媒介

1953—1954年,陸寶麟在浙江舟山群島的絲蟲病防治工作中負責對當地絲蟲病媒介——中華按蚊和淡色庫蚊(Culexpipienspallens)進行大規模的現場控製研究。參加該研究組的人員有幾十人,來自多個單位,工作經曆和業務水平各不相同,對應如何開展研究,應采取什麼措施大家也有不同的意見:加上當時防治大隊的個別領導人從主觀願望出發,提出要在45平方公裏的實驗區內消滅全部媒介蚊蟲,實現全島無蚊的目標。麵對這種不切實際的要求,陸寶麟敢於陳述自己的觀點:中華按蚊茲生於稻田,稻田麵積很大,不可能全部噴藥;而且蚊蟲對殺蟲劑還容易產生耐藥性,他進行了說服工作。通過深入的調查研究,根據兩種媒介蚊蟲在生物學上(如茲生場地)和毒理學上(如對殺蟲劑的反應)的不同特性,提出對中華按蚊應采取室內滯留噴灑,而對淡色庫蚊則應以控製茲生場地、殺滅幼蟲為主,必要時輔以室內噴灑殺蟲劑的不同對策。現場試驗以及效果考核(包括對蚊蟲毒殺情況和居民感染情況的分析)的結果,證明上述處理措施是有成效的。

研究中國登革熱傳播媒介的分布

登革熱是由伊蚊傳播的病毒性疾病。1940—1942年在武漢、南昌等地發生登革熱的較大流行。以後數十年中國無病例發生,而東南亞各國一直有登革熱的報告。而登革熱的兩種主要傳播媒介昆蟲——埃及伊蚊(Aedesaegyptj)和白紋伊蚊(Aedesalbopictus)在中國均有分布。1978年,在無錫召開全國除四害科研規劃會議,會上陸寶麟有預見性地建議進行登革熱媒介蚊蟲的研究。當時並非所有人都理解他的建議,而全國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辦公室卻予以重視,並委托他主持一項全國性的協作課題——白紋伊蚊和埃及伊蚊及其控製研究。通過5年的工作,他們比較係統地查清埃及伊蚊在中國南方沿海的分布點和擴散範圍,並發現一些新的分布點(如陽江);對白紋伊蚊亞組的鑒定、區係分布、生物學、生態學和控製措施等也進行了大量研究;並探討了徹底清除這兩種媒介蚊蟲的方法。在此基礎上,1988年陸寶麟受全國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委托,與海南島的衛生防疫站協作,主持海南島埃及伊蚊的綜合控製。1990年他出版了專著《中國登革熱媒介及其防治》。

極力提倡衛生害蟲的綜合治理概念

當前衛生害蟲控製的趨向之一,是走向綜合治理,即以生態學為基礎,從生物與環境的整體觀念出發,合理地運用各種手段,把害蟲控製到不足為害的水平。陸寶麟針對中國衛生害蟲防治工作的現狀,在具體工作中極力倡導蚊蟲綜合控製的原則。他吸取中外的經驗,寫成《蚊蟲綜合防治》一書,對蚊蟲綜合控製的原理、含義、解釋、手段和措施等作了詳盡的敘述。該書概括地說:“從疾病媒介和衛生害蟲及其環境和社會條件的整體觀念出發,根據標本兼治而著重治本,以及有效經濟、簡便和安全,包括對環境無害的原則,因地因時製宜地對靶標生物綜合采用合理的環境治理、化學防治、生物防治或其他有效手段組合成一套係統的防治措施,把靶標種群控製在不足為害的水平,並爭取予以清除,以達到除害或(和)減少騷擾的目的。”這對指導全國有關單位和地區開展蚊蟲控製工作起到很大的作用。另一方麵。陸寶麟身體力行這個原則。在主持全國性的稻田孳生蚊蟲的綜合控製研究時,他積極支持河南省黃灌地區運用環境控製手段,采取濕潤灌溉方法獲得稻穀增產、蚊蟲密度下降、水資源得到節約的顯著效果,並把這一經驗推廣到蘇北地區,在該處也取得滿意的效果。陸寶麟的衛生害蟲綜合治理原則,已越來越為同行所承認和接受。

在防製蚊蟲的具體措施方麵。他們也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他們試驗采用了多種生物學方法(如用魚類、蘇雲金杆菌H14、球形芽孢杆菌等)以及用擬菊酯類殺蟲劑浸泡蚊帳來控製蚊蟲。在他的推動下,廣東、江蘇、四川等地推廣了數以百萬計的浸藥蚊帳,取得了很好的防瘧效果。受到世界衛生組織的讚賞。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