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真,生物化學家、核醫學家,中國核醫學事業的創始人。他在甲狀腺素的研究中開拓了結構和功能關係的研究新領域:在國內合成撲瘧母星;研究、合成並生產了多種標記化合物。他在實驗核醫學與臨床核醫學的結合方麵的研究,如放射免疫顯像、穩核素的臨床應用等,提高了對某些疾病的診斷與治療的效果。推動了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的發展。
王世真,曾用英文名WangShih—chen。福建省福州市人。1916年3月7日生於日本千葉。王世真出生於書香世家。祖父王仁堪是清朝光緒年間的狀元。父親王孝湘是醫生,曾留學日本,早年參加過辛亥革命。母親林劍言是林則徐的重孫女,師範學校畢業,會賦詩填詞。擅長書法,而且具有進步思想。
王世真11歲時入中學讀書。他曾就讀的福州格致中學是一所教會學校,要求十分嚴格。王世真受母親的影響,非常好學,考試常常是第一名。他的一篇英文作文曾被教英文的美籍教師送到美國的一家雜誌上發表。中學畢業以後,他隻身北上繼續求學。
王世真在17歲時考入燕京大學化學係,次年轉入清華大學化學係,在學習期間他一直有誌於製藥化學,1938年以優異的成績從清華大學畢業後,即到中央藥物研究所做藥物成分的分析工作。不久,他得到了中英庚款基金會的資助到中央大學(現南京大學)做研究助理。當時抗日戰爭已經爆發,科研工作的條件十分艱苦。但是為了向奮戰在雲南、緬甸一帶的部隊提供特效的抗瘧藥,他克服重重困難開始研究撲瘧母星的合成工作。撲瘧母星是一種抗瘧疾新藥,需經14步反應才能合成。由於戰爭的關係,當時化學試劑及原料的來源極為困難,許多原料和試劑都要自己合成。當反應進行到第12步時,因為實在無法搞到必要的原料,研究被迫中斷。直到1952年他從美國回國後才接著完成了撲瘧母星的合成。
隨著抗日戰爭形勢惡化。北方的很多大學先後遷到四川、雲南、貴州等地,急需教師。經中國化學會秘書長、他在中央大學的指導教師袁翰青教授的推薦,他於1940年9月到貴陽醫學院任化學講師。兩年後轉任貴州大學化學講師。1943年8月,由於出色的教學和科研工作,他被破格提升為副教授。
1945年夏,王世真以第一名的成績通過了教育部出國考試,得到了著名的Banting獎學金,在J.李約瑟(JosephNeedham)的幫助下,出國深造。他先在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攻讀藥理學博士學位,後又轉到美國艾奧瓦大學化學係學習,主修有機化學,副修生物化學,同時進行抗甲狀腺藥物的研究工作。
王世真設想,如果能合成一種甲狀腺素的類似物,它隻有抑製垂體分泌促甲狀腺激素(TSH)的作用,而無甲狀腺素的其他作用,就可以找到新的治療甲狀腺功能亢進的藥物。僅僅用了一年的時間,研究就取得了不少新進展,他也因此獲得了碩士學位。在此期間,他的夫人黃景泉也攜子到了美國,在一所兒童醫院做研究助理。從1945年開始,王世真在繼續研究甲狀腺素類似物的同時。又申請到了艾奧瓦大學藥理係的獎學金,研究神經係統的藥物結構和活性的關係。這項研究對他研究甲狀腺素類似物的構效關係也很有幫助。他先後發表了5篇這方麵的研究文章。在實驗室,他常常是同時合成十幾種化合物。由於出類拔萃的學習成績和研究工作,他於1948年1月被選入全美化學榮譽協會(PhiLambdaUpsilon),1948年4月被選人全美科學榮譽協會(SigmaXiHonorarySociety)。他發現的兩類甲狀腺素類似物,一類具有很強的甲狀腺素活性,一類具有抗甲狀腺素的作用。由於他的突出工作的影響。當時在世界範圍內掀起了研究甲狀腺素類似物結構和功能關係的熱潮。開辟了一個很廣的研究領域。1949年,他以論文《兩類甲狀腺素類似物的合成》獲得了化學博士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