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劉曾複(1)(1 / 2)

劉曾複,生理學家,對普通生理學、電生理學、整合生理學均有研究。也是生物控製論、生物醫學工程學等交叉學科的積極倡導者和推動者。在京劇藝術方麵造詣亦深。

劉曾複,1914年11月5日出生於北京。1932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高中。1937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生物學係,獲理學士學位。1938年12月—1942年4月在北京協和醫學院生理學係研究實習。1943年9月—1945年6月任北平中國大學生物學係講師。1945年任北平大學醫學院(後身為北京醫科大學、北京大學醫學部)生理學教研室講師,1950年任副教授,1956年任教授。1960年後任北京第二醫學院(後改名首都醫學院、首都醫科大學)生理學教授、生理學教研室主任。1987年73歲時從首都醫學院生理教研室退休,後又回聘為該校生物醫學工程學係係主任,1990年任該係名譽係主任,從此他又熱情地投身於醫學工程係的發展建設事業。該係初建時,為確定係的建設方向以及專業和課程設置、招生計劃等,他付出了大量精力。退休以來他已在各類專業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十多篇。

劉曾複是中國生理學會、中國生物物理學會、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會員。曾任北京生理科學會理事長、中國生理科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理事、北京生物醫學工程學會名譽理事長。又是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曾任北京市戲曲學校藝術顧問。

劉曾複生活樸素待人謙和。他喜歡京戲,是著名的票友。他一生從未停止過學習和工作,多年來一直在補習數學、物理學、物理化學、電子學、計算原理、係統科學、生物醫學工程等等,還要注意哲學、曆史、社會學中與生理學有關的內容。他認為自己遇到的許多困難與自己的數學知識不足有關。他說:“我學數學除增加知識外,還可以陶冶性情。數學是我退休後的好友,這正是:燈前書一冊,案首少相親;手側筆共紙,陶然成三人。”這詩句正是他活到老補習到老,以求知為樂的生動寫照。

承師之恩

1926年劉曾複從英國教會辦的崇德中學附屬小學畢業,本來可以直接升入崇德中學。當時正值全國人民反對英帝國主義侵略“成果”的運動,他在姨父汪鸞翔(當時任清華大學教授)的勸說下離開該校,考入國立的北京師範大學附中。他在附中參加抵製日貨運動,去過門頭溝土煤窯參觀,學習過選自《新青年》的國文課教材,接受了直觀的政治教育,奠定了他對待國家和社會的思想基礎。當時的師大附中從不舉行學期和學年大考,卻要求學生自己有計劃地主動學習。從初三起,各年級就設置許多門文理科選修課程,由學生自由選讀。

劉曾複在清華大學上學時,曾選修過不少數學和物理學課程,他看到數學和物理學研究中都有建立模型的問題,這種認識與他後來對生理學產生興趣有重要關係。在大學三年級選修趙以炳的普通生理學(後改稱原生質生理學)課程時,他對生命現象的物理化學模型,特別是的鐵線模型極感興趣,對趙以炳的骨骼肌滲透特性研究也深感新鮮。到了四年級。劉曾複參加了彭光欽的實驗原生動物學的研究工作。彭光欽是他的畢業論文導師,在生理學研究中的建模思想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彭光欽說,普通生理學研究普遍性的生理現象,肌肉或原生動物都可以用作研究材料。鐵線模型是為研究神經衝動傳導原理而建立的一種物理化學模型。劉曾複的論文題目是研究陽離子對纖毛蟲生活期限的影響,實際上是在建立一種研究陽離子生理作用的動物模型。在生理學研究中,人們所真正了解的隻是他們在研究中所建立和應用的模型,而不是生理現象本身,但是,經過不斷的修改,模型可以越來越接近生理現象的真正實質。劉曾複認為彭光欽這一教導非常重要,使他從實際中認識到普通生理學的工作思想和“生命的普遍性寓於每種特殊的生活物質之中”這一根本性科學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