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玉芬,清華大學化學係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1948年12月出生。畢業於台灣新竹清華大學化學係。1975年在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攻讀化學博士;1976年至1977年在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做化學係博士後,從事ATP磷化學研究;1979年回國,任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員;1993年後,曾任清華大學生命有機磷教育部開放實驗室主任、清華大學生命科學與工程研究院副院長等職。
趙玉芬院士以生命有機磷為主線,在生命起源、五配位磷化學與生命化學、有機合成方法及機理研究等領域取得了諸多重要研究成果。已在國外、國內刊物上發表論文270多篇,出版專著4部,獲專利成果11項。趙玉芬院士與美國哈佛醫學院、Ohio州立大學、Ohio大學愛迪生研究所、新竹清華大學建立了長期合作關係。另外,還與俄羅斯、以色列、韓國、日本等國家的一些著名研究機構進行了多方麵的合作。
多次獲中科院科技進步獎、中科院自然科學獎、教育部科技進步獎等重大獎項。
我從小就背你們幾個,一個個背,從老三背到老四老五,我都被你們壓得矮矮的了。
1948年,趙玉芬出生在漢口,不滿周歲便隨父母顛簸到了台灣。趙玉芬沒有享受過無憂無慮的童年生活,父親多病,長年躺在床上,母親除了照顧家人,還要做很多零活來維持生計。趙玉芬是家裏的老大,下麵還有弟妹,她從小就得幫母親做事,嚐盡了貧苦的煎熬。
上了彰化女中之後,她每天5點就要起床,騎單車20分鍾,再坐1個小時的火車到彰化上學,同時還要在學校打工。但她的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高二那年,父親病故,家裏生活更為拮據,親友們都說,把趙玉芬送給天主教堂吧,可以不再負擔學費和生活費,但是母親堅決不同意,還是把她留在身邊,咬緊牙供她上學。
趙玉芬沒有辜負母親的厚望,高中畢業後考上了赫赫有名的台灣新竹清華大學化學係,大學畢業後又獲得赴美深造的機會。
母親的堅強與善良是她人生的第一支柱。
從兩歲開始一直到上大學,我都是在台灣度過的。
我是在鄉下住的,從記事的時候起,我們家就住在一個祠堂裏麵,我每天光著腳丫子跑步上學。我在一個叫田中的小鎮裏麵,念一個很小的學校叫三譚小學,念得還不錯。念完以後,老師帶我們去小鎮上考中學,我考上了彰化女中,這在當時也是很不容易的。彰化女中離得很遠,所以我每天必須5點鍾就起床,騎著自行車跑到城裏,還得坐1個多鍾頭火車到彰化,到了彰化就已經7點鍾了。火車裏都是學生,每個人都捧著書看,就等於做早自習了,回來在車上又把功課複習完了。
我是家裏的老大,替母親分擔的事情更多一些。比如說種草菇,我負責騎車把草菇送到鎮裏去賣,如果媽媽要騎車去很遠的地方辦事,我就跟著媽媽去,幫她忙;家務事也做得很多,我10歲的時候,已經有兄弟姐妹五個,最小的弟弟都生出來了,我得幫媽媽做所有家務事,做飯,洗衣服,照顧弟弟妹妹,這些都要會。他們個子都很高,都像我爸爸,一米八幾,弟弟都快一米九幾了,我跟他們開玩笑說,我從小就背你們幾個,一個個背,從老三背到老四老五,我都被你們壓得矮矮的了。
在我上高中的時候,父親去世,有人建議母親把我送走。因為小孩很多嘛,要送當然就先考慮把女孩送走,我們家旁邊有個修道院,我們那個年代確實有人去修道院的,去修道院也等於進去受教育,跟上學一樣,修道院一直負擔你到高等教育,但是得參加它的教會活動。
母親沒有同意把我送走,說大家要團結一致,抱成一團,要自己努力,靠自己的精神來支撐這個家。
我記得我所有的活都會幹,包餃子、擀麵,而且動作快。弟弟妹妹也學著做,他們也都比較獨立。我想環境還是很重要,就是學母親的榜樣。
母親很獨立,受她的影響,我們讀書都很努力,盡管要做很多家務,但兄弟姐妹的功課都很不錯。高考的時候,我的第一誌願填了(台灣新竹)清華大學,結果被錄取了,而且還是前三名。在學校裏我也是靠著做家教,或者幫老師做實驗,看圖書館,得到一些錢,這樣的話就不用媽媽負擔學費,甚至還能寄錢回家。
尋根,為父母圓一個夢想
1971年,趙玉芬從台灣新竹清華大學畢業後,到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攻讀化學。那時候正是中美關係發生戲劇性變化的一年,中美高層的接觸已經開始。1972年,著名華裔科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在闊別了祖國20多年以後,首次回到祖國,結束了中國之行,作為紐約州立大學教授的楊振寧回到學校。給學校的留學生們作了一場關於祖國大陸的精彩報告,大家都非常興奮,激起一股想了解祖國的感情,希望自己能親自去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