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畢業後,劉曾複來到北京協和醫學院做實習生,在張錫鈞教授的指導下做關於雄激素對腺垂體功能影響的研究工作。在此期間,他逐漸萌生出一種思想,認為生理調節是生理學要解決的根本問題之一,其重要性並不亞於生理現象的數理化基礎研究。這種看法與他後來的研究工作方向有很大關係。
在清華和協和,劉曾複見到教授們除了完成講課、帶實驗、做示教等教學工作外,都全力以赴進行研究。實驗是每天必須做的事,至於閱讀文獻資料等,都要安排在晚上九、十點鍾以後。老師們緊張的工作節奏,嚴謹的科學工作作風,整個環境是濃厚的學術氣氛,對劉曾複以後的教學和科研思想有著深遠的影響。
施師之教
劉曾複一直在高等學校任教。他認為,高校的教學應以研究工作為基礎。大學教師隻有不斷地開展研究工作才能為其開設專門課程、指導畢業設計、擔任研究生導師打下堅實的學術基礎。他特別強調對年輕教師進行科學工作培訓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措施之一。他認為年輕教師學習專業科學知識不能單靠讀教科書或專著,讀一本新版教科書不能算掌握了新的學科進展。一個高校教師不親手做研究工作,沒有科研工作經曆,就不能深刻理解學科知識的真諦,更不能對學科知識進行正確的評判。他的講課就會成為沒有見解、沒有思想的照本宣科,就會成為書本內容的膚淺重複,甚至成為單純介紹考試重點和標準答案:他帶的實驗就會成為小講課,讓學生盲目追求所謂標準實驗結果,不能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獨立的工作能力。
劉曾複認為,大學的專業課應講授學科的發展史、學術思想和研究方法,特別要向學生介紹那些正在發展和有待解決的學科前沿問題。對已經明確和肯定的問題可讓學生去自學。因此參考資料的指定和教科書的編寫都是十分重要的。他曾編輯過醫學院用《生理學實驗指導》(與沈雋淇和孟昭威合編),護士學校用《解剖生理學》(與王懋蔚合編),藥學院用《人體解剖生理學》(與劉星、高姝賢等合編),《神經生理概要及術語注釋》(與劉次元、張啟元、樊文海等合編)、《護理中的一些生理學問題》(連續刊載於《護士進修》雜誌)等書籍和文章。劉曾複認為高等醫藥院校的生理實驗課應該以人體實驗為主,動物實驗為輔。為學生開設生理實驗課的目的不是為了印證已知的理論。重複過去的經典實驗或掌握特殊的生理實驗技術,而是要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科學工作能力,要通過實驗課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在條件允許時應鼓勵學生自己設計實驗。
劉曾複對青年教師的培養也有他獨到的見地。1960年他奉調到剛成立的北京第二醫學院任生理教研室主任、教授。他除了編寫全新的講課教材、實驗指導、主講課程和領導實驗室建設之外,還為培養年輕教師傾盡全力。他親自指導青年教師如何準備實驗和寫實驗報告,不但教給他們具體的實驗技術,還指導他們通過具體的實驗實踐學習進行科學研究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文化大革命”期間,高校的正常教學和科研工作幾乎都陷入停頓狀態。搞科研被說成是追求資產階級名利、走白專道路,劉曾複也被批判為“和無產階級爭奪接班人”。但是,當烏雲散去,高校又重獲新生之後,“文化大革命”前打下的科研工作基礎竟成為後來生理教研室開展科研工作和多屆研究生開展學位課題研究的起跳板、奠基石。
生理科學研究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