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這一輩子,都經曆過了,就沒有遺憾了
趙玉芬用了9年的時間,做了大量的磷和氨基酸聯結的實驗,合成各種磷酰化氨基酸,終於發現,這些磷酰化氨基酸可以自我繁殖,自我進化,充滿生命活力,它們可以自身組裝“肽”(蛋白質的前身),同時又可以和核苷組成“核苷酸”,從而證明,磷酰化氨基酸是蛋白質與核酸的共同的起源。
在法國奧爾良舉行的第十一屆國際生命起源大會上,趙玉芬在報告中提出了“磷酰化氨基酸是核酸與蛋白質的共同的起源,是生命起源的種子”的新的理論體係,令與會的近400多位科學家耳目一新。
1990年3月8日,趙玉芬作為女科技工作者的代表,她受到了鄧穎超的接見。
1991年,她被評選為中科院院士,是當時最年輕的女院士。
我這人比較粗線條,不求盡善盡美。比如說人跟人的關係,朋友的關係,或者是孩子的關係等等。我比較尊重別人,尊重別人的生活態度、生活方式,因為你不可能改變別人,即使改變自己的小孩也不是很容易的事情,隻能尊重,尊重別人,那就什麼都好解決了。所以什麼複雜的人際間的問題我都不會碰到。
實驗科學也一樣,其實就是要尊重大自然。我研究生命科學就知道,生命具有多樣性,對於人,也一樣,每個人有平等發言的機會,他的看法你覺得不可思議,或者不對或者不應該這樣子,但是從他的角度來講,可能就是要這麼決定或者這麼做,你得尊重他。所以,以這種態度對待問題就很好解決了。
從小到大,我確實都多替別人著想,對人比較公平,所以沒有什麼遺憾或後悔的事情。
走過這一輩子,都經曆過了,就沒有遺憾了。
隻要有經曆,就是人生了。
隻有我堅持了老師的事業
在趙玉芬的記憶中,有兩位老師影響了她的一生,一位是初中時教她理化課的孔祥真老師,正是孔老師把趙玉芬領入了化學的奇妙世界,並給予她堅持走下去的信心。
而另一位就是她在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時的導師、著名的磷化學的鼻祖——諾米爾茨教授。趙玉芬是諾米爾茨教授唯一的中國學生,在諾米爾茨的影響下,趙玉芬進入了磷化學的領域。
“隻有我堅持了老師的事業”,當年和趙玉芬一起投在諾米爾茨門下的學生們,除了她,現在都已紛紛轉行。
我研究的就是生命科學裏麵最神奇的元素——磷。它神奇是因為它占了我們遺傳物質DNA的9%,而且它控製所有蛋白質的活動,比如說我們現在講話,都要用能量ATP,都是磷。磷是我們人活動能量的來源,我們思維、記憶都靠這個磷,甚至我們的信號要一代一代傳下去都是靠核酸裏的磷,所以磷很重要。
我認為磷是調控生命最重要的東西。我們要去外太空尋找生命,除了看有沒有水,最重要的就是看有沒有這些氨基酸。我就是研究磷的千變萬化的化學規律,弄清它怎麼調節控製生命,結果我神奇地發現,世界上最小的有生命的物質都是從磷變過來的,它就是生命起源的一個很關鍵的物質。
我的導師在化學界影響非常大,世界級的泰鬥。我跟他作博士論文的時候所取得的成果,被認為是開創了一個新的東西,就是生命科學裏麵重要的ATP。
我很多同學都轉行了,美國是市場社會,工業界工資高,我的同學到工業界的很多,留在學術界的少,可能有一兩位。我回到國內,大家都開玩笑說我是把他的旗幟搬回來了,把他的領域搬到中國來了,在學術界,大家都知道我是他的學生,知道諾米爾茨有一個中國的學生。
這麼多年能夠一直堅持下來,應該說是我保持著對物質世界或者生命的好奇心。做科研,第一個是要好奇,第二個就是感興趣,而且真的要鑽進去。小的時候,對科學的概念是很模糊的,但是有老師領你入門。入門以後靠自己修道行了,而且得堅持。我從1971年到現在,32年了,一直堅持在這個領域,而且不斷地發現新東西,我帶的每個博士生、博士後也都有創新、有發現。
2000年,趙玉芬開始在廈門大學創辦化學生物係,提出建設海峽化學生物科技帶的構想,推動與台灣和南洋的經貿與科技交流。在河南鄭州大學,她也創辦了化學生物研究基地,培養後繼人才。在趙玉芬的努力爭取下,2005年的國際生命起源大會在北京召開,趙玉芬是這次國際盛會的會議主席。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