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奧巴馬的榮耀 (2)(2 / 3)

這些知識對奧巴馬的影響很大。他積極地參與到當時在美國高校風起雲湧的抗議運動。這是奧巴馬有意識參加政治活動的開始。

洛杉磯西方學院兩年短暫的大學生活很快結束了。但這兩年使奧巴馬收獲良多。他開始用“巴拉克”這個肯尼亞名字,而不再用“巴利”這個印尼名字了。最重要的是,在其周圍同學的鼓勵下,他意識到自己要努力奮鬥,追求更美好的新生活。除了種族問題外,他開始關注其他更現實的問題,並愈加迫切地尋找自己的歸屬之所,希望能落葉生根,穩定下來,結束自己的夢尋身份的心靈漂泊之旅。

1981年,奧巴馬以交換生的身份來到位於紐約的哥倫比亞大學繼續其大學學業,住在哈萊姆地區。哈萊姆是紐約市乃至整個美國最重要,也是最具盛名的黑人聚居區。20世紀20年代,這裏曾經以黑人文化複興的中心馳譽全世界。這樣,奧巴馬終於如願地親身生活在了黑人的社區裏。奧巴馬開始更專注於自己的學業,戒掉了除吸煙之外的所有其他不良嗜好,並養成了寫日記的習慣。2007年3月29日,《芝加哥論壇報》發表了署名莫裏斯·鮑斯裏的文章,披露了國際政治學教授邁克爾·拜倫對奧巴馬的回憶。邁克爾教授說,當時,奧巴馬的思想非常成熟,在同齡人當中,奧巴馬表現得格外沉穩老練、坦然自若、遊刃有餘。“他看待、處理問題的視野寬廣,角度多樣,這是我們無法企及的。”另外,他還積極參加黑人學生聯合會組織的各種活動,包括反對種族隔離的抗議活動。

獨居紐約這個世界級大都市也使奧巴馬能夠有機會親身感悟美國的種族和階級現狀,親眼見識了黑人所觸動悲慘境地。美國這樣一個發達的國家為什麼麵對種族問題束手無策呢?他決定將組織社團活動當作自己的事業來經營奮鬥。

1982年,奧巴馬剛剛過完自己的生日不久,就接到了父親老巴拉克·奧巴馬去世的消息。生身父親的突然去世使奧巴馬下定決心完成父親的未竟事業,把自己的未來獻給黑人的民權鬥爭,為美國黑人社區的人民爭取平等的生存空間。黑人社區在經曆了60年代民權運動的高潮後悄然失聲接近20年了。也許,這恰恰將是變革的前夜。黑人社會已經蓄勢待發了。

奧巴馬覺得,服務黑人社區不光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種使命,一種必須傾其所有來完成的光榮使命。他堅持認為,如果定位得當,能充分接觸到下層的黑人群眾,長期堅持為他們做些實實在在的好事,實事,終有一天,黑人社會會接納他,信任他的。相互信任的建立就為良好的溝通奠定了基礎,而奧巴馬多種族背景恰好可以成為聯絡和交流的最好橋梁。溝通可以減少分歧,增進了解,彌合衝突,奧巴馬本人所麵臨的角色衝突和分裂人格也將逐漸得到有效緩和。

奧巴馬同父異母的弟弟大衛突然在一次車禍中喪生更加堅定了奧巴馬服務社區的決心。他熱切地希望找到合適的舞台,實施其社區計劃,為黑人爭取平等的權利。芝加哥社區服務與組織工作正好給了奧巴馬展示才華,首先其父親和自己的夢想的大舞台。

1985年,芝加哥一個叫做“芝加哥卡美社區宗教聯合會”(CalumetCommunityReligious ConferenceinChicago)的社區組織雇傭了奧巴馬,年薪隻有可憐的1萬美元。他的上司傑拉德·科爾曼多給了奧巴馬2000美元買輛車代步。他後來用這筆錢買了輛二手本田,一開就是三年多時間。奧巴馬在這裏做的是改善社區的道路、照明、房屋修繕、勞資關係協調等最具體、最瑣碎、和普通黑人群眾關係最密切的實際工作。奧巴馬複興黑人社區的能力在這裏得到了考驗和實踐。在宗教信仰方麵,奧巴馬在芝加哥的最大收獲是受洗為基督徒。教堂對黑人群體來說意義重大。